山東汶上:創新春風勁,產業譜新篇
摘要:營商環境相當于陽光雨露和土壤,決定著產業的萌芽和健康成長。近年來,汶上縣緊盯企業和群眾的辦事痛點、堵點和難點,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
胡克潛 張明
本報記者 | 尹明波
產業強則經濟強,產業優則動能足。本著“抓產業就是抓經濟工作的具體化”思路,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堅持“產業立縣、制造強縣”不動搖,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通過實行“鏈長制”、搭建“1+3+6”工作架構、優化營商環境,春風化雨,為產業轉型升級保駕護航,為縣域經濟發展積蓄強大動能。
俯瞰汶上。孫海鷗/攝
創新注入新動能
在新風光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風光”),駐企干部李寧正在為組建濟寧市光伏產業聯盟作最后的準備。“新風光是濟寧市第一家上市科創板的企業,去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省長質量獎。”李寧介紹說,新風光將依托其新能源發電必不可少的產品,與全市36家光伏企業組建產業聯盟,解決光伏企業規模小、鏈條短、應用難等問題。
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汶上縣5年引進高層次人才51人、創建省級研發平臺28家,一大批像新風光這樣創新力強、后勁足的企業逐漸成為產業發展的支柱。同時,成立人才創新發展院,預留備案制事業員工名額用于引進人才,目前共為9家企業招聘碩士以上研究生18人。
串“鏈”帶來的高質量效應,不僅在于新技術的融入,還在于新方向的引領。汶上紡織服裝產業發展一直困于產業鏈不完整、純代工附加值低等問題。該縣不斷出臺政策,在招引擁有自主品牌龍頭企業的同時,鼓勵企業培育自主品牌。汶上縣鴻瑞軒服飾有限公司很快調整發展思路,每年投入1000萬元培育自主童裝品牌RedCopper,新品牌銷售額連年增長,基本實現投入、產出持平。
如今,汶上縣紡織服裝產業以代工為主的現狀在逐步改變,一批自主品牌脫穎而出,七七服飾等特色品牌已嶄露頭角。到2025年,全縣紡織服裝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將力爭達到80家、營收達到120億元,自主品牌銷售占比突破20%。
領導帶頭當“保姆”
“讓科技創新邁出企業大門,延伸到新能源產業鏈,不僅能提升企業產品品質和效益,更能帶動產業駛入‘雙循環’格局和‘雙碳’目標的良性軌道。”汶上縣委書記高永干直言,產業成鏈方能穩健發展,以科技創新為點串“鏈”成群,恰能帶來高質量發展的疊加效應。汶上縣推動實行“鏈長制”,由縣委書記、縣長擔任“鏈長”,完善縣專班、部門、鎮街和企業四級聯動機制,像“保姆”一樣為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精準服務。
汶上縣還成立了制造強市建設指揮部,組建1個辦公室、3個產業專班和6個要素保障組的“1+3+6”工作架構,確定9個核心產業鏈條。各產業專班編制了產業技術開發路線圖、人才開發路線圖和產業鏈招商圖譜,明確產業鏈招引補鏈強鏈目標企業,有針對性地開展“雙招雙引”活動。聘請專家成立“共創小組”,為產業發展把脈問診,高標準編制產業發展專項規劃。
為保障產業鏈穩健發展,汶上縣在干部助企攀登活動中,優選20家骨干企業、20家高成長企業開展精準服務,同時建立助企攀登問題訴求“收集、初審、會商、分辦、督辦、回訪”閉環管理辦法。目前,已累計辦結企業問題訴求83項,縣級銷號率94%。
企業投資不后悔
“太感謝了,來汶上投資沒選錯地方。”1月11日,山東漢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張寧,將一面錦旗送到汶上縣行政審批服務局項目一科科長郭超手里。3個月前,郭超在調度項目進展時發現,該公司1.5萬噸/年化工新材料建設項目遲遲沒有新進展,立刻聯系項目單位,和同事先后7次到現場為企業實地解決問題,1月3日不動產證辦妥。
營商環境相當于陽光雨露和土壤,決定著產業的萌芽和健康成長。近年來,汶上縣緊盯企業和群眾的辦事痛點、堵點和難點,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比如,商事登記“掌上辦”讓企業設立實現最快2小時辦結,推行“告知承諾”制實現施工許可“一單即辦”,組織聯合竣工驗收至少縮短60天項目工期,“幫辦代辦”制度讓項目實現極簡審批等。2021年,全縣新增市場主體12574家,同比增長24.10%。
產業成鏈,后勁十足。汶上縣瞄準裝備制造、高端化工和紡織服裝三大特色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四上”企業達到394家,稅收過千萬元企業36家,地區生產總值近五年來年均增長6.3%。“既激勵創新又引領方向,既呵護關懷又排憂解難。”高永干表示,是重點就毫不猶豫地全力聚焦,有困難就全神貫注地奮力攻克,只要全縣上下一心想在產業、聚力干在產業,就能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崛起。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