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共建清潔美麗世界——六五環境日北京生態環境志愿服務線上訪談
摘要: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了2021年北京市公眾環境意識調查結果。結果顯示,2021年北京市公眾環境意識指數為75.77,比2020年提高了1.02,公眾的環境認知度及環保行為踐行度均實現了提升。
中國發展網訊 6月5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主辦生態環境志愿服務線上訪談活動,圍繞“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主題,暢談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心聲,面向廣大市民發出“減污降碳為美麗北京加油,綠色生活共建清潔美麗世界”倡議。這是第九屆北京生態環境文化周的又一項重磅活動。
創建“綠色啄木鳥”環保志愿服務組織,吸納更多社會公眾參與美麗北京建設;籌劃成立“自然之子”環保學生社團,用一塊小手帕傳遞綠色夢想;全程參與新鳳河水域綜合治理,一邊“治水”一邊開設環境教育課堂……6月5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生態環境志愿服務線上訪談活動火熱開展,志愿服務專家、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代表相聚“云端”,圍繞“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主題,暢談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心聲,倡議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生態環境志愿服務線上訪談活動是第九屆北京生態環境文化周在六五環境日專門推出的一項重磅活動。該活動由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主辦,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中心和北京市志愿服務指導中心承辦?;顒又荚趶V泛凝聚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力量,倡導全社會減污降碳、綠色生活。
微光成炬,匯聚綠色力量
做一只綠色啄木鳥,播撒生態文明的種子。“啄木鳥是森林的醫生,我們‘綠色啄木鳥’不光要做城市的環保醫生,我們還要為孩子播撒生態文明的種子、為大家營造環保習慣的養成氛圍,為社會提供環境治理的有生力量。”2006年5月,王濤創立了北京綠色啄木鳥志愿服務中心。十多年來,已經有六千多人加入綠色啄木鳥的行列。他們活躍在社區生態文明建設、街巷環境治理等各個方面,開展生態環保公益講座和志愿服務活動,倡導市民踐行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條手帕,在校園傳遞綠色夢想。來自北京市第五中學的地理老師董雁是一名環保志愿者,她長期致力于在校園播撒生態文明的種子,成立“自然之子”環保社團,發起“帕系自然”等環保實踐活動,用手帕代替一次性紙巾使用,通過改變日常習慣的“小行動”,匯聚節約低碳的“大能量”。2020年,董雁被生態環境部和中央文明辦評選為2020年百名最美生態環境志愿者。
見證“蚊子河”華麗變身,守護家門口的清水河。牛奕娜是北京北華中清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的一名工程師,她全程參與了大興區新鳳河的綜合治理,親眼見證了新鳳河從原來的“蚊子河”蛻變為如今水清岸綠的生態廊道。她也成長為一名科普保水、護水知識的生態環境志愿者。“我做的志愿服務就是想通過環保的知識理念與互動實踐相結合,讓人們去重視環保,并讓更多的人加入到環保的隊伍中,共同愛護和維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
微光成炬,星火燎原,千千萬萬個像王濤、董雁、牛奕娜這樣的志愿者,主動投身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用點滴行動匯聚成推動北京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強大力量。
據北京市志愿服務指導中心副主任曹仕濤介紹,截至目前,全市在“志愿北京”信息平臺實名注冊的志愿者超過449.3萬,注冊志愿團體超過8.1萬個,累計發布志愿服務項目超過52.4萬個。其中,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團體數量和志愿者數量逐年遞增,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已經成為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的志愿者們最樂于參與的志愿服務領域之一。
全民行動,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就現階段的北京市來講,我們這個超大型城市的運轉和兩千多萬人口的生活所產生的污染物在各類來源的比重中占比還是很大的。”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中心主任張立新在訪談中說到。
2021年9月,北京市發布第三輪細顆粒物(PM2.5)來源解析研究結果。結果顯示,在本地污染來源中,生活源占比16%,已經成為第二大污染源。從污染防治攻堅到減污降碳協同,越來越需要全社會的深度參與。只有共治才能共享,建設美麗北京,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事關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每一個人的改變也許是微小的,但是將兩千多萬人的改變匯聚起來則是巨大的,這種改變必將換來北京生態環境的更大改善,我們每一個人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也將更快地成為現實。同樣的,綠色生活帶來的改變不僅僅是在對生態環境的改善上,節約節省的是資源,減少了浪費和不必要的支出,低碳出行更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綠色生活已經逐漸成為一種風尚、潮流。”張立新說。
訪談活動現場,北京生態環境公益大使、北京廣播電視臺主持人李楊薇,面向廣大市民發出“減污降碳為美麗北京加油,綠色生活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倡議:
1.節約能源資源。優先選擇高效節能家電并合理使用,節約用水、節約用紙,踐行光盤行動,廢舊物品循環利用,減少垃圾產生、做好垃圾分類。
2.踐行綠色消費。優先選擇綠色低碳產品,自帶購物袋和水杯,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不購買過度包裝商品,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簡約適度。
3.選擇低碳出行。優先選擇步行、騎行或公共交通出行,多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家庭用車優先選擇新能源汽車或節能型汽車,并做到綠色文明駕駛。
4.呵護自然生態。愛護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積極參加義務植樹,保護野生動植物和它們的棲息環境,不購買野生動植物制品,不食用野生動植物。
5.參加環保實踐。遵守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義務,參與和監督生態環境保護,參加生態環境志愿服務,積極傳播生態文明理念。
6.共建美麗北京。提升生態文明素養,自覺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生物多樣的美好家園。
此外,訪談活動中,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宣傳教育處處長郭萌還發布了2021年北京市公眾環境意識調查結果。結果顯示,2021年北京市公眾環境意識指數為75.77,比2020年提高了1.02,公眾的環境認知度及環保行為踐行度均實現了提升。(楊文)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