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東北唯一!沈陽連續兩年獲評全國標桿城市

2022-08-18 17:16 中國發展網
營商環境

摘要:在2020、2021年國家營商環境評價中,沈陽連續兩年獲評東北地區唯一的標桿城市,辦理建筑許可、執行合同等6個指標成為全國標桿。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劉桂菊報道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是地區制度軟環境與基礎設施等硬環境的總和,是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是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集中體現。

近年來,沈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營商環境建設,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政治任務,作為推動新時代沈陽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實現新突破、努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應有之義,按照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的要求,實施高標準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行動,補短板、鍛長板、樹樣板,全面推動營商環境建設提質提效。

在2020、2021年國家營商環境評價中,沈陽連續兩年獲評東北地區唯一的標桿城市,辦理建筑許可、執行合同等6個指標成為全國標桿。一、強化體系、深耕攻關、不懈創新,五年來沈陽營商環境建設水平邁上新臺階一是高規格推動體制機制不斷創新。營商環境建設領導小組實行書記市長“雙掛帥”頂格推進,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研究部署、親自督查落實,分管市領導牽頭協調推進的強有力工作機制。市委市政府將營商環境工作納入專項督查并啟動營商專項巡察,應用“一事一碼”監督系統強化紀委監督,市人大開通人大代表“監督快線”,監督“一府一委兩院”營商環境建設工作落到實處;市政協圍繞優化營商環境開展專項監督,推動一批協商成果有效落實。設立國家評價18項指標“指標長”,市直部門配套建立營商專員、營商聯絡員、營商工作專班三級體系,推動指標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針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任務實行“紅黃綠燈”管理機制,運用三級工作法實施跟蹤督導,推進改革取得實效,整體協同推進營商環境改革落地見效。二是高標準推進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編制營商環境專項“十四五”規劃,以規劃引領全市錨定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目標,久久為功打好優化營商環境攻堅戰、持久戰。始終瞄準國際國內最高水平,結合沈陽實際迭代推出了營商環境1.0-5.0版改革方案,累計推行741項改革舉措,配套出臺《沈陽市“放管服”改革行動方案》等230余個政策文件,形成了“1+N”的營商環境政策體系,從制度層面保障全市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逐步領先。三是高水平的政務環境持續優化。堅持以企業需求和群眾體驗出發,優化提升企業群眾全生命周期服務,實施“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在全省做出示范。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可網辦率達100%,全程網辦事項占比達99.4%,610類材料實現“只提交一次”,“一件事”服務場景數截至7月30日達到709個;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深入實施“一聯三幫”,幫助企業辦理解決基礎設施、產業鏈、融資等方面問題8453件,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發展;深入實施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工程建設項目總體審批時限從185天壓縮至40個工作日以內;便利市場主體準入準營,在11個領域實行“一業一證”改革,一般性企業開辦0.5天內辦結,營業執照辦理時間不超過2小時,市場主體數量從50余萬戶增長至106萬戶。提升不動產登記服務質效,二手房轉讓實現當日辦結、2小時取證。推行“互聯網+稅務”,建立“互動坐席+征納平臺+智慧辦稅”于一體的新型稅費服務體系,網上辦理率達 92%。四是高質量的市場環境公平有序。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全流程電子化,建成公共資源交易大數據應用系統,在東北地區率先實現在線遞交履約保證金,政府采購流程時限累計減少30個工作日。水電氣接入智慧化水平顯著提升,實現報裝“免申請”和全程免費幫辦代辦,用電接入推行“三零”“三省”服務,水氣報裝實行全程掌上辦,無外線工程的接入時間均不超過2個工作日。強化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金融產業績效、持牌金融機構數量、區域性股權市場規模、金融從業人員數量等關鍵性指標,均位居東北首位,存貸款余額均突破兩萬億大關,新增貸款連續9年超千億。加快通關便利化改革,積極推進“提前申報”“兩步申報”“兩段準入”“先放后檢”,實施7×24小時通關,手續“即到即辦”,貨物“即到即查”,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較2017年壓縮90%以上。五是高效能的法治環境公正透明。推進“一站式”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制定一次性告知、審限內辦結、馬上辦、網上辦制度,年度跨域立案、網上立案、自助立案已超過十萬人次。建立“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平臺,出臺包含76項檢查事項的聯合抽查事項清單,在安全生產、環保等重點領域推行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分四批發布1725項全領域包容免罰清單,檢查計劃下降60.9%,檢查企業數量下降47.6%。建成全國一流標準的沈陽知識產權法庭,跨域管轄省內13個市知產案件,創新實施“三審合一”、技術調查官、司法區塊鏈工作機制,案件審理平均時限壓縮至30天左右。探索破產案件繁簡分流、簡案快審機制,建設“破產事務窗口”和“破產審判信息平臺”,近年來,審結破產案件990件,通過司法重整化解債務1095億元,盤活資產和新增投資425億元。六是高品質的人文環境開放包容。實施人才新政3.0,構建立體化人才服務網絡,建設數字化人才服務平臺,加強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近年來,支持中青年人才、成果轉化、創業扶持等項目944項,創新人才1600余人,沈陽技能人才從66萬人增長至90余萬人。積極推進百姓生活“一碼通城”,“好政策”28項政策完成“免審直享”,“好就醫”實現先看病后付費,“好停車”接入經營性停車場608個。

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服務品質、生態品質、文化品質,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動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改革;建設幸福教育,新增5000個普惠性學位,全市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達99%;建設健康沈陽,建成17個互聯網醫院,國家腫瘤、兒童區域醫療中心落戶沈陽;推進品質養老,全市首批4500張家庭養老床位全面建成,養老機構100%能夠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沈陽是一座有溫暖、有尊嚴、有事業、有希望的城市。二、錨定目標、多元賦能、打造品牌,“十四五”時期全面建設與國家中心城市功能相一致的國際化營商環境高地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我們已經為“十四五”時期營商環境建設擘畫了美好藍圖,持續打造沈陽營商環境新優勢,激發新發展注入新動能。“十四五”時期,我們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立足于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來謀劃和推動,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主線,構建協同高效的政府數字化履職能力體系,全面提升營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打造“沈陽效率”“沈陽服務”“沈陽法治”“沈陽誠信”四大營商環境品牌,建設“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的一流營商環境,加快建設“一樞紐、四中心”,引領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提質增效,使企業群眾的便捷感、安全感、獲得感、公正感、幸福感全面提升。一是打造辦事方便的政務環境。擴大“只提交一次材料”“一件事一次辦”覆蓋范圍,提升智能化、標準化服務水平,推動實施“免材料”服務,探索“秒批秒辦”審批方式,100%審批結果信息共享互認。提升12345服務熱線咨詢解答能力,實現智慧快答,群眾滿意度達90%以上。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模式創新,全市工程建設項目總體審批時限不超過35個工作日。率先在都市圈內統一身份認證,“一次登錄、一網通辦”各地區、各城市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無感漫游”政務服務。二是打造法治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探索改革法治先行之路,全力爭創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加快推進地方信用等重點領域立法。建立信用積分評價、動態風險管理、分級分類監管、雙隨機監管、聯合懲戒、大數據分析“六維”聯動精準靶向式監管機制,變“事前設限”為“事中劃線”和“事后監管”。打造智慧精準、交融共享的“互聯網+訴訟”服務體系,推廣應用“指尖”立案、“云端”辦案、“智慧”執行,實現群眾辦理訴訟事務全流程零跑腿。三是打造成本競爭力強的要素環境。構建以信用承諾為基礎、以形式審查為原則、以確認制為方向,標準統一、便捷高效的商事登記制度體系,推行“一業一證”“一照多址”改革。全面實施人才新政措施,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務綜合體,實施“人才一件事”工程,形成適應特大城市特點的一體化人才服務資源供給體系。探索建立與區域性股權市場互聯互通機制,為民營、科創、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機會,打通企業升級發展通道。推行交易服務“掌上辦”,著力推進“不見面”開標和遠程異地評標,“不見面”招投標率達95%以上。四是打造生態宜居的創新發展環境。實施科技企業培育工程,到2025年,全市國家級創新平臺達到80個,新型研發機構達到120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000家,科技型企業總量超過3萬家。

建設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推動文化創意、數字技術等新業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加快發展數字文化新興業態,培育和引進一批市場價值高、品牌影響力強的原創品牌,形成集企業創新、商務服務、文化創意、健康休閑一體的新型智能化城市生態圈。大力推進全民健身,優化建設“15分鐘健身圈”,口袋公園達到2000個。加快推進城市、教育、醫療、文旅、就業、養老、鄉村服務等應用場景數字化轉型,著力打造智慧醫院、數字校園、社區生活服務等一批數字化示范場景。三、創新謀劃、狠抓落實、強化支撐,推動關鍵領域年內取得更大突破今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我們將在“振興新突破、我要當先鋒”專項行動引領下,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強作風、增本領、知敬畏、勇擔當,推出更多高水平制度性創新成果。

一是推動國家營商環境標桿城市晉位爭先。將確保在國家營商環境標桿城市評價中進位升級作為硬任務,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定位,瞄準最高標準、最高水平,通過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流程再造、規則重構、機制創新;以強化數字賦能為手段,加快數字化建設和政務信息共享,加強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管,不斷推進中上游指標向標桿指標沖刺、中下游指標向中游提檔,加快消除拖墜指標,力爭15個指標達到全國標桿城市水平。二是推動“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全省示范。統籌推進職能優化調整、數據匯聚治理、場景應用上線。8月底前按照職能優化清單,推動事項、系統、運行、人員的集中調整,同步完成系統支撐功能開發。9月底前,加快政府部門核發材料數源對接,全量歸集歷史辦件材料,逐步上線“零材料”“秒批秒辦”“線上證明開具”“智能辦”服務場景,實現高頻事項全覆蓋。12月底前,80%申報材料實現免于提交或“只提交一次”,“一件事一次辦”場景數量突破1000大關。三是加快推進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升級改造。以打造政務服務“總客服”、社情民意“感知器”、施政決策“智囊庫”為目標,著力圍繞線上系統智能化、線下服務精準化、網絡渠道信息化開展升級改造工作。年底前,逐步實現辦公場地和平臺座席擴容升級,智能語音平臺系統上線應用,客服機器人、坐席助手、智能回訪、智能質檢、輿情分析等5G技術在12345熱線平臺系統中廣泛使用,確保接通率達到95%以上,有效訴求滿意度達到80%以上。四是建設數智營商綜合服務平臺推動營商治理能力提升。以監測端、政府端、企業端、產業端四維一體的方式打造沈陽營商環境新品牌,構建一個數據中心、一個綜合門戶、一套數據標準、一個支撐系統、四大應用領域、四個應用平臺、二十個應用系統的沈陽市數智營商綜合服務平臺,實現監測端組織方式變革、政府端治理體系變革、企業端服務模式變革、產業端治理能力變革,全面優化提升全市營商環境建設水平。

8月底前完成沈陽市數智營商綜合服務平臺系統和功能規劃設計,12月底前完成市級營商數據歸集,以數據呈現沈陽營商環境改革畫像、部門畫像、指標畫像,為企業提供行政審批、融資、司法、知識產權、用工等全方位服務,以“汽車產業”為試點,繪制產業圖譜、分析產業鏈節點,以制度改革助力產業升級。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