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可持續發展年會(2022)聚焦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
摘要: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開展長期項目研究,持續關注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問題研究;通過國際學術研討,提升教師隊伍研究國際前沿問題能力,加大國際交流的廣度與深度,為培養國際優秀人才、擴大學院國際聲望提供有效途徑。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聯合中國人民大學雙碳研究院、和平與發展經濟學研究所舉辦了第四屆可持續發展年會(2022),聚焦SDG(可持續發展目標)建設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新階段。本次大會邀請了來自亞洲開發銀行、哈佛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新墨西哥州立大學、西蒙菲莎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學者以及領導和參與了我國脫貧攻堅偉大實踐的一線工作者。他們通過主題報告的形式,展示了關于減貧、鄉村振興、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實踐智慧。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朱信凱首先對會議嘉賓表示熱烈歡迎,然后向大會簡要介紹了中國人民大學和應用經濟學院的發展歷史和現狀,以及中國可持續發展年會的建設初心。在可持續發展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新階段,朱信凱希望相關領域的學者們加強學術合作交流,為發展中國家的減貧、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作出更大的貢獻。
由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香港科技大學講席教授Albert Park發表主旨演講,從2019年開始,北京市出臺政策規定外賣軟件需默認“無需餐具”選項,該政策逐步推行至天津、上海等城市,并于2021年在全國范圍內施行。通過覆蓋全國十個城市的外賣訂單數據,發現該政策使得環境友好外賣訂單比例上升427%,無需餐具訂單數上升了20.1%,且影響在中長期是持續的。同時,沒有明顯的證據顯示該政策對于外賣行業的營業額與訂單數有負面影響。
主題報告中,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的助理教授張博驍發布的報告利用中國1870-1920期間通商口岸開放和鐵路建設的歷史經驗,研究了交通基礎設施如何通過降低交通成本促進國際貿易一體化,估計了國際市場接入對農村發展的影響。結果顯示,通商口岸與內陸地區的市場一體化程度越高,該口岸的商品出口更繁榮,且這種影響主要通過價格較低的商品進出口驅動。最后,這篇報告還估計了地區的市場接入程度對農村商業活動和農業商品化的影響,發現鐵路建設和國際貿易促進了農業的商品化。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助理教授盧昂荻發布的報告從企業層面探究了2007年針對“兩高一資”出口產品減少退稅政策的環境影響。實證結果表明,政策降低了高污染產品出口的數量及占比,但對企業的污染物排放總量無顯著影響,原因在于該政策提高了污染強度(技術效應)并降低了總產值(規模效應)。報告者進一步探究影響機制,發現減少出口退稅使得處理組企業財務業績下滑,進而從產品清潔生產、綠色技術使用、污染治理能力等渠道影響企業污染排放強度。
在分會場,西蒙弗雷澤大學博士后劉迎以1969年中國啟動的赤腳醫生計劃為例,研究了社區衛生服務的短期和長期效應。該計劃是世界上第一個社區衛生工作者(CHWs)項目。匯報者從縣志中收集了一個獨特的赤腳醫生數據集,利用1969年項目實施后各縣項目強度的地理差異來識別項目影響。研究發現,赤腳醫生在短期內顯著降低了新生兒死亡率、改善了兒童的健康狀況,在長期內提高了兒童長大以后的工作時間。研究分析,一個潛在的機制是赤腳醫生延長了母乳喂養時間。這一研究結果表明,社區衛生工作者對健康和經濟后果有持久的影響。
據介紹,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解決貧困、不平等、氣候變化、環境惡化等人類社會發展所面對的重要問題。可持續發展目標,重視多重目標之間的相互影響,強調減貧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的同時,同樣注重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沙掷m發展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更好的可持續的未來的重要標志。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將隨機控制實驗應用于減貧領域的經濟學家,體現了全世界對可持續發展實踐重要性的肯定,也對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路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聯合發起“中國可持續發展年會”。年會聚焦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可持續發展框架分析全球發展實踐,旨在提出更全面、更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以此為契機,開展長期項目研究,持續關注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問題研究;通過國際學術研討,提升教師隊伍研究國際前沿問題能力,加大國際交流的廣度與深度,為培養國際優秀人才、擴大學院國際聲望提供有效途徑。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