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產業綠色轉型的中國實踐與政策效應》——探究企業如何實現環境與經濟雙收效益
摘要:從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微觀主體出發,探究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之下,企業是如何實現環境與經濟的雙收效益的,為政府對于企業的環境監管提出建議,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明晰路徑,也為農業生產企業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模式借鑒。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由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副院長王建華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歷時五年著撰而成的《推進產業綠色轉型的中國實踐與政策效應》日前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試圖全面反映、準確描述近年來我國農業安全生產和產業綠色發展的現狀及變化情況,厘清并刻畫各經營主體在生產轉型中的行為邏輯,為尋求實現產業轉型路徑,實現產業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發展做最大的努力。該書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立足于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資源環境承受能力,通過改變企業運營方法、產業構成方式、政府監管手段,實現企業綠色運營、產業綠色重構和政府綠色監管,使傳統黑色經濟轉化為綠色經濟,形成經濟發展、社會和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科學發展模式。對此,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黃祖輝教授等業內人士認為,該書是以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的理論闡釋與科學實踐之大作。
“十四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但壓力依然很大,美麗中國建設任重道遠。我們必須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該書主要討論了可持續生態發展問題,要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要與自然承載能力相協調。發展的同時需保護和改善地球的生態環境,保證以可持續的方式使用自然資源和環境成本,使人類的發展控制在地球承載能力之內。生態可持續發展強調環境保護,但是不同于以往將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對立的說法,可持續發展要求通過轉變發展模式,從源頭、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
該書試圖從農業安全生產轉型和相關產業綠色轉型角度出發,通過對生產經營者的行為邏輯進行解碼,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該書運用宏觀統計數據和微觀調研數據重點對資源、環境和碳排放約束下農業生產投入要素轉化和企業的環境績效進行現實考察和討論,客觀展示了當前我國農業經營主體和企業經營主體在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難題。在識別產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風險的基礎上,運用微觀實地調研數據,深入剖析產業經營主體的行為邏輯和行為的作用機制,探究了不同經營主體安全生產和綠色生產的微觀邏輯。該書在分析已有生態治理政策效應的基礎上探求經營主體的政策需求和政策效應,進而提出規制生產經營主體安全和綠色生產行為的政策治理路徑。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河南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馬恒運教授認為,該書將實現農業生產轉型升級的出發點置于農業的生產經營主體,以農戶的生產經營行為邏輯為突破口,對于今后的農業安全生產、農業生態保護、政府的生態治理政策制定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對中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意義的理論指導,也為探索環境規制對環境管理的潛在影響提供了經驗證據。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杜志雄教授指出,該書首先能夠引導農戶安全生產行為,從生產端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其次探索企業的可持續化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機理邏輯與影響因素,能夠為農業生產企業提供技術指導與理念指導;最后強調政府規范性政策實施的重要性,建立或完善更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偟膩碚f,該書在推進綠色轉型升級的現代化路徑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具有極強的社會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朱信凱教授認為,該書基于農業與相關產業兩個角度,不僅從農戶病死豬處理、農藥使用行為、畜禽廢棄物資源化處理三種行為出發,摸清了農業生產者在農業安全生產中的行為邏輯和作用機制,意在從源頭上減少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促進農業安全生產轉型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從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微觀主體出發,探究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之下,企業是如何實現環境與經濟的雙收效益的,為政府對于企業的環境監管提出建議,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明晰路徑,也為農業生產企業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模式借鑒。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