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2-12-22 11:49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文化產業

摘要:統籌推進五個縣(市、區)文化傳媒企業步入正軌、穩步發展壯大,通過國有文化傳媒企業的發展,整合、盤活全市文化傳媒領域資源,引領正確方向,帶動貴港市文化產業健康有序,繁榮發展。

黃錦鋒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論述,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聚焦文化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難點堵點問題,全面推進改革,持續深化改革,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找準差距,增強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緊迫感。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進文化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出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極大地激發了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品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狀還沒有根本轉變。我國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值較低,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只有4.43%,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高于10%,而廣西和貴港占比更低。同時,貴港市文化產業數量少、分布散、規模小的情況沒有得到改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化自強,發揮文化鑄魂、文化賦能作用,進一步加大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動,大力培育文化經營主體,壯大文化企業實力,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合力。

持續強化政策支持,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文化產業是思想產業、文化市場是思想市場。這就決定了文化企業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確保發展方向的正確。一是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深化國有文化院團改革的意見》《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以及廣西“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和相關文件精神,進一步細化和落實我市發展規劃和相關措施,支持鼓勵各類文化市場主體和集聚區發展壯大,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規范非公有資本進入傳媒領域的相關規定,按照貴港市印發的實施方案要求,加強對非公有資本進入傳媒領域的監管和規范,準確把握業務邊界,注重實際控制,規范合資合作,完成對貴港市傳媒企業的合規改造,鞏固黨對傳媒的領導權和主導權。

持續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深化改革,激發文化發展活力。打造國有文傳企業“旗艦”引領文傳產業發展。一是按照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全面提質的要求,將貴港日報社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西江傳媒有限公司打造成為貴港市國有文化傳媒企業“旗艦”,引導它們聚焦主業,培育打造有實力、營收穩定的主營業務。同時不斷推進業態創新,培育營收額新的增長點,努力成長為競爭力強、營收可觀的現代文化傳媒企業。二是統籌推進五個縣(市、區)文化傳媒企業步入正軌、穩步發展壯大,通過國有文化傳媒企業的發展,整合、盤活全市文化傳媒領域資源,引領正確方向,帶動貴港市文化產業健康有序,繁榮發展。

持續推動文化企業文化項目壯大發展,夯實發展基礎。目前貴港市共有規上文化企業39家,數量還是偏少,文化企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圍繞“做大增量、提升存量、激活變量”的目標和思路,大力培育壯大文化企業文化項目。一是做強做大現有文化企業,加大文化項目服務力度,深入企業項目一線,為企業發展排憂解難。要積極協助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申報相關獎勵、扶持資金,協調解決企業融資問題,助推一批有實力的文化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上規入統,同時也要鼓勵、扶持一批文化中小企業發展,激發文化產業市場主體活力。二是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挖掘具有貴港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引進一批優質文化旅游項目,加快推進大藤峽國家旅游度假區、九凌湖體育旅游示范區等文化旅游十大精品工程建設,做強貴港本地文化品牌,培育和壯大貴港市文化旅游消費市場,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三是推動文化產業園建設籌劃工作,以打造文化街區、文創基地、文化專業市場等方式集中布局、集聚建設和集約發展,促進文化產業鏈的生成,也更利于引進和培育自治區級以上文化龍頭企業,形成以面促點、以點帶面的良性發展。

持續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同發展,以文化產業反哺文化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我們要通過文化和文藝影響和引導人民群眾的意識形態,就要大力發展和繁榮我們的文化事業。一是通過貴港日報社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西江傳媒有限公司及各縣(市、區)文化傳媒企業的發展,優化整合經營性文化產業與縣級融媒體中心等公益性文化事業,以文化產業反哺文化事業,解決基層文化單位人才和意識形態陣地人才流失的問題,讓文化事業煥發生機和活力,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雙豐收,真正達到“新聞+政務+服務+商務”,通過提升融媒體中心軟、硬件的“形”,打造出更優質新聞產品的“實”,進而影響到老百姓思想認識的“魂”。二是持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通文化輸送“最后一公里”,開展“廣場文化節”“戲曲進校園、進鄉村”等群眾文化活動,把黨的二十大精神通過文藝演出等鮮活形式宣傳到廣大群眾心中,以高質量文化服務供給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作者為貴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