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通渭:30條“硬措施”聚才強動能
摘要:持續加大全職引才力度,深化人才交流合作,探索“異地研發、本地轉化”模式,對于科技成果轉化、帶動效益明顯的,按照“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項目資金支持。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張文博 記者王斌報道 鄉村要振興,經濟要發展,人才是關鍵。近年來,甘肅定西市通渭縣著力念好“留”“用”“育”“引”四字訣,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人才工作聚力保障高質量追趕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重點在人才培養引進、創新創業支持、工作生活待遇和服務保障等方面推出30條“硬措施”,為高質量追趕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在“留”字上做文章。出臺人才落戶、安置費保障、生活補助、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學等8項栽桐引鳳“政策包”,全方位解決人才后顧之憂,切實增強縣域環境對人才的吸引力。同時,根據引進人才學歷學位及職稱,建立一目了然的政策保障獎補類別清單,在人才落戶和配偶安置、子女入學以及人才發展專項基金設立等方面出臺人性化、精準化保障政策,確保全縣留才政策環境進一步優化。
在“用”字上下功夫。出臺設立“周轉池”引才專項編制、支持“兩站一室一基地”建設、完善人才評價使用機制、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培育等8項措施,重點對新建的院士工作站、協同創新基地等,根據科研成果和作用發揮情況一次性給予科研工作經費補助。同時,對新認定(新組建、新批準建設)的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以及高層次人才創辦科技型企業在其創辦五年內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過一定標準,經評估認定后給予重獎。
在“育”字上強機制。出臺了培育拔尖領軍人才、青年科技英才、產業基礎人才等7項措施,對拔尖領軍人才在培養期內主持或負責的重大項目、工程課題等,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獲評“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和“隴原工匠”等榮譽稱號的高技能人才一次性給予重獎。同時,大力支持名師、名醫、名家設立工作室,采取“名師帶徒”的方式培養專業技術骨干人才,以及新獲得相關學位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給予一次性資金獎勵。
在“引”字上出實招。出臺引進高端人才團隊、實施人才回引計劃、靈活開展柔性引才等7項措施,對全職引進的自帶重大科技成果來通渭轉化的高層次人才和團隊,按照“前資助和后補助”相結合的方式給予最高200萬元科技項目支持;對柔性引進的各級別人才每年在縣內工作時間累計滿3個月且取得明顯效益的,由用人單位發放生活補貼。同時,持續加大全職引才力度,深化人才交流合作,探索“異地研發、本地轉化”模式,對于科技成果轉化、帶動效益明顯的,按照“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項目資金支持。
近年來,隨著新業態新平臺新領域的不斷涌現,各項工作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去年以來,甘肅通渭縣立足縣情實際,研究制定出臺了企業、科技、教育、衛生、文化、農村、專技、黨政“八支人才隊伍建設”方案,通渭聚焦全縣重點產業、重要工程和重大項目建設需要,真情實意“留”才、知人善任“用”才、需求導向“育”才、政策發力“引”才,第一批引進追趕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34名,第二批確定引才對象67名,為全縣人才隊伍注入“源頭活水”和新鮮血液,為全縣各項事業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蓄力賦能,提供堅實保障。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