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從“四個聚焦”發力,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摘要:做好促進廣州市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供給,核心是希望解決廣州市民營經濟發展涉及的要素保障、規范引導、權益保護和創新發展等方面的問題。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皮澤紅報道 8月11日,在“廣州民營經濟20條”政策解讀會上,就廣州市從哪些方面為民營經濟發展、營商環境優化提供法治保障話題,廣州市司法局副局長張建山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張建山說,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做好促進廣州市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供給,核心是希望解決廣州市民營經濟發展涉及的要素保障、規范引導、權益保護和創新發展等方面的問題。為激發民營經濟組織活力和創造力,當前廣州市正從“四個聚焦”發力,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一是聚焦民營經濟痛點難點,破解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難題。堅持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探索解決市場主體長期反映強烈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從民營企業最關注的土地、資金、人才及平等準入等難題出發,完善土地供應保障制度,融資和人才支持制度,全面落實公平競爭政策制度;打造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著眼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建立健全規范化、常態化、數字化的政企溝通機制,引領良好政企生態。
二是聚焦民營經濟發展新挑戰,夯實新業態新行業的發展基礎。立足民營經濟發展需要,聚焦民營企業面臨的創新人才緊缺、創新資金短缺、創新產品難推廣等問題,支持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技術改造,助力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注重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及時填補空白點、補強薄弱點,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引導民營經濟組織在重點領域和行業打造區域品牌、特色品牌。
三是聚焦民營經濟組織需求,提供民主、科學、精準的制度設計。建立線下線上聯動機制,暢通和拓寬社情民意表達和反映渠道。通過實地調研、公開征求社會意見、舉辦座談會、專家論證會等方式,廣泛聽取大中小民營企業、專業批發市場、個體工商戶、行業協會、商會等各方意見。搭建聽取企業意見“直通車”,深度聽取企業訴求,讓制度真實反映市場主體意愿,力求用“干貨”舉措為民營經濟發展助力,找準法治保障民營經濟的“廣州模式”。
四是聚焦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持續完善包容審慎監管機制。優化監管方式,根據民營經濟組織的行業屬性、信用情況等實行分類監管,深入推行行政執法減免責清單制度和企業合規免責清單制度,不斷完善輕微違法行為容錯機制。自2020年以來,廣州在全國率先推行市場輕微違法經營行為免處罰免強制“雙免”清單制度。目前,全市各有關單位已累計發布“雙免”清單事項449項,涉及市場監管、交通、文化、城管、生態環境等多個執法領域。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