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長寧區委書記張偉:數字經濟大區要有品位、有顏值、有溫度
摘要:隨著長寧蘇州河健身步道貫通升級,沿線的多處橋下空間也陸續煥然一新。凱旋路橋、古北路橋、真北路橋和中環立交橋,告別原本灰暗冷峻的“工業風”,以多姿多彩的動物涂鴉融入區域優勢特色,變為有顏值、有內涵的公共活動空間。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繆曉琴上海報道 因靠近虹橋國際機場的區位優勢,位于中心城區西部的長寧一直是上海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的創新策源地。長寧城市更新的每一筆,歸根到底連接的是民心,傳遞的是溫情。2024年上海市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長寧區委書記張偉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長寧不僅是數字經濟大區,更是一個有品位、有顏值、有溫度的城區。
有沖勁:“數字長寧”持續發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近年來,長寧區著力用好這一產業根基,區內“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頭部企業和優質中小企業的集群式發展,帶動了數字經濟成為全區最大產業和最強引擎。
“2023年,長寧區GDP同比增長12.8%,增速繼續保持全市前列,數字經濟起到了巨大貢獻。”張偉介紹,“數字長寧”有著20多年積淀,誕生了攜程、美團、拼多多等為代表的一批平臺企業,帶動“互聯網+生活服務業”取得大發展。全區億元以上電商交易平臺已達29個,去年交易總額位居全市第一。
數字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讓長寧居民加快享受到數字生活的普惠便捷。全區公立醫院均開設互聯網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全部開通互聯網診療功能。長寧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入選教育部“基礎教育典型案例”“智慧教育優秀案例”。每個街鎮都設立了“一鍵叫車智慧屏”,公共停車場庫數字化聯網實現全覆蓋。
長寧良好的營商環境如同清新空氣,是許多市場主體與長寧區長期攜手發展的基礎。臨空園區是長寧區打造的“虹橋營商環境樣板間”,這里集聚了聯合利華、德國博世、攜程網、聯邦快遞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總部企業、信息服務企業和航空物流企業。
這種磁吸效應與一直以來,長寧區委、區政府堅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國際一流水平為標桿,持續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分不開。就在過去的一年中,長寧區結合大興調查研究,向2256家重點企業發放“服務包”,聯系走訪企業2.3萬余次。同時,制定發布《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若干政策措施》,舉辦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民營經濟圓桌會等,全力支持民營經濟做大做強。
一家決定將主業指揮中心設在長寧東虹橋中心的企業負責人談道:“政府各級部門都發自內心地尊重創業者、尊重企業家,平時‘無事不擾’,遇事‘有求必應’,是我們來到長寧后最大的感受。”
不僅是企業“無憂安居”,放大到個人,在長寧區也能“無慮樂業”。“人才的衣食住行我們都能幫助快速解決”張偉介紹,長寧區持續擦亮人才服務品牌,拓展上海虹橋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功能,在全市率先成立人力資源服務業黨建聯盟,實現涉外人才服務由線上向線下實體拓展,區級人才服務資源和服務功能向園區、樓宇、社區延伸。
“國內平臺經濟趨近飽和后,長寧區正聆聽數字經濟脈搏,抓住新賽道,創造新質生產力。”張偉表示,長寧區鼓勵和支持數字經濟平臺企業“出海”發展。拼多多的境外平臺上線短短一年,已經在全球已經有超過4.6億用戶,在海外市場引起了熱烈反響。
同時,以百秋尚美集團的“容么么”為代表的直播電商,也在長寧區拔節成長。“目前1萬平米的直播間深受年輕人歡迎,一天的成交量就能媲美一個傳統購物廣場,很快就要翻番擴容。”
迎來百歲生日的武夷路,是《繁花》里“新中國第一股”的誕生地,近幾年又成為長寧區重點培養的黑湖科技等一批Web3.0產業互聯網“獨角獸”恣意揮灑科創潛能的“梧桐硅巷”。從良好寬松的創新環境、高水平的配套服務,到順暢的成果轉化通道,長寧區為孵化新一批“長寧創造”不遺余力。從港口運轉、工業生產到自動駕駛,長寧產業互聯網看似“潤物細無聲”,卻掀起了新時代新型工業化的滾滾巨浪,匯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早日實現的強大勢能。
有品味:“微整形”服務“大民生”
時代在變,品味不變。2022年起,長寧區在武夷路、定西路、愚園路交叉圍成的田字格區域內試點推進“上海硅巷”科創街區建設。而見證這一歷史的老房子與居民們,也正向“新”而興,步入更美好生活。
“作為全市較早啟動城市更新的中心城區之一,長寧區在‘十二五’期間二級以下舊里全面完成改造后,已幾乎沒有城中村和舊里棚戶區。”張偉談到,長寧區的城市形態目前呈現新老結合,城市更新主要集中在對傳統老舊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更新。
城市是個生命體、有機體,必須敬畏城市、善待城市。近年來,上生·新所、上海影城、翡悅里等長寧區知名城市更新項目,因糅合原有的歷史建筑和周邊環境,讓新舊要素活潑流動起來,成為海派時尚的“網紅打卡地”。
在對舊工業廠房、舊商務樓宇的改造中,長寧區一直認真思考如何利用好、發展好既有環境和存量空間,精細化如“微整形”的“留改拆”治理模式,既為“工業上樓”騰籠換鳥留白,又保護好歷史建筑賡續城市文脈,獲得了廣泛認可和推廣。
有溫度:“兩舊”改造以人為本
舊區改造、舊住房改造事關百姓安居樂業和群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成為長寧區黨委、區政府時刻關心的“頭等大事”。張偉坦言,兩舊改造房屋面積不大但分布分散,“需要一個個去啃”。長寧區按照小梁薄板房屋、非成套職工住宅、新式里弄房屋、零星舊里房屋等四類房屋,有序分類施策實施改造,努力降低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其中,小梁薄板房屋改造將作為重點推進,按照實施先后次序,綜合運用原址改建、拆落地重建、置換、征收等改造方式有序推進。在非成套職工住宅改造項目實施中,長寧區建立由群眾工作組和規劃、征收、房管、法律等專業人員參與的定期會商制度,為群眾提供專業支撐。
增進民生福祉始終是長寧區城市建設和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長寧區每一座過街天橋都陸續加裝了電梯,老舊小區等居民家庭燃氣灶具也全面配置了熄火保護裝置,不少街道增設了社區食堂、老人日托所等便民機構,全力解決少數人的“過街”“消防”“就餐”,讓市民切實感受到城市“以人為本”的融融暖意。
有顏值:“濱水秀帶”滋養精品城區
華政學府的粉墻紅樓,中山公園的柳樹白鷺,風鈴綠地的紫藤濃蔭……近兩年,路過長寧蘇州河沿線的市民都會為這條濱水秀帶日新月異的變化而不斷驚喜,附近的居民更是親身感受著長寧區越來越美好的生活居住環境。
隨著長寧蘇州河健身步道貫通升級,沿線的多處橋下空間也陸續煥然一新。凱旋路橋、古北路橋、真北路橋和中環立交橋,告別原本灰暗冷峻的“工業風”,以多姿多彩的動物涂鴉融入區域優勢特色,變為有顏值、有內涵的公共活動空間。
長寧區政府帶頭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空間資源開放共享,帶動了全區居民的生態美化意識。從雜草叢生的“邊角料”到生機盎然的“忘憂角”,新涇鎮綠八居民區協和家園小區的樂頤生境花園,源于居民自發從無到有利用本土植物培植還原土地原有生態系統,親自打造了解自然、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家門口的生態花園”,實現了社區環境的華麗轉身。
“長寧的綠化覆蓋率超過1/3,有好的生態底子就應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張偉表示,長寧區將努力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精品城區,把最好的公共空間留給人民,拉近人與城市、人與河流的距離,傳承城市的歷史文脈。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