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政協委員朱暉建議:推進漁業碳匯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摘要:朱暉的具體建議有發展多營養層級生態養殖模式、開展碳匯生態系統本底調查監測、建設漁業碳匯試驗示范區、開展漁業碳匯交易試點、引導資金流向碳匯漁業、推進數字化構建智慧平臺等具體措施。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汪險峰報道 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遼寧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分組討論時,遼寧省政協委員朱暉、大連海洋大學科技處副處長朱暉向與會委員們介紹著一個專業名詞“漁業碳匯”。
海洋漁業在生產活動過程中具有顯著的“碳匯”特性,是海洋碳匯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漁業固碳增匯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路徑。漁業碳匯具有生態系統的氣候調節、凈化水質和食物供給等服務功能。積極發展漁業碳匯,通過漁業生產活動促進水生生物吸收水體中的碳,既可以改善水生生態狀況,推進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增殖事業,又可以增加碳吸收和固定,為能源、加工業、交通運輸和旅游業發展碳減排創造條件。據測算,我國碳匯需求約2億噸,存量卻只剩1000余萬噸。遼寧國家級海洋牧場數量居全國首位,裙帶菜養殖規模和產量全國第一,裙帶菜養殖產量全國第三,貝類養殖規模全國首位,漁業碳匯基礎雄厚。但由于漁業品種數量多樣,各物種之間的碳匯機理存在差異,漁業碳匯的方法學體系尚未建立,因此亟待發揮海洋漁業碳匯潛能,激發資源價值。
為此,朱暉建議針對北方海水養殖的特點,以科技為基礎,以服務需求為導向,以增匯技術為支撐,以政策支持為保障,以市場需求為驅動,重點在漁業微生物碳泵匯碳機制、貝藻綜合養殖碳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碳流通機制的機理進行研究,同時,我們致力于建立貝類增養殖增匯技術體系,構建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深入開展生態碳匯型海洋牧場建設,建立北方地區特色的漁業計量方法和技術體系,構建漁業碳匯量與交易價值核算技術,形成漁業碳交易標準,開展漁業碳匯交易項目。以碳匯鞏固提升為導向開展生態保護修復,以服務功能提升為導向,恢復自然稟賦和提升固碳能力,實現海洋漁業與零碳協同發展。
朱暉的具體建議有發展多營養層級生態養殖模式、開展碳匯生態系統本底調查監測、建設漁業碳匯試驗示范區、開展漁業碳匯交易試點、引導資金流向碳匯漁業、推進數字化構建智慧平臺等具體措施。
按照朱暉的設想,未來,將整合現有科研及監測資源,利用智慧海洋大數據集成,建設漁業碳匯信息平臺。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為各相關產業提供智能化服務,實現生態鏈、生產鏈與消費鏈的有效對接。通過智慧漁業碳匯示范區構建智能化、自動化、集約化、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漁業綜合生態體系。將5G技術融入監測平臺,建設漁業生產系統、養殖水域海洋環境監測系統,推動數據處理與共享應用。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