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新質生產力深度激活,產業與市場動態共振
摘要:科技創新是孕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變量,近幾年,廣州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之進,拓產業創新之路。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皮澤紅報道 8月26日,廣州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廣州藍皮書:2024年中國廣州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該藍皮書指出,廣州新質生產力深度激活,產業與市場動態共振。
技術創新引領的“新產業”厚積薄發
科技創新是孕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變量,近幾年,廣州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之進,拓產業創新之路。廣州市R&D經費連續1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2年R&D經費規模達近千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提升至3.43%。其中,汽車制造業R&D經費突破120億元,規模穩居各行業之首;醫藥制造業研發強度達6.82%,比2021年提升0.99個百分點。在多年的研發投入積淀下,汽車產業、生物醫藥產業不斷向新迭代,2023年廣州市新能源汽車產量超65萬輛,占整車產量的比重突破20%,較2022年大幅提升10.5個百分點;自主新能源車品牌廣汽埃安累計產量破百萬輛,成為全球產量最快破百萬輛的汽車品牌,在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醫藥制造業在傳統優勢領域和生物制品領域同步快跑,全年中成藥產量增長30.8%,百濟神州、康方藥業等生物藥企躋身廣州市工業百強企業,成為工業增長的新亮點。新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步伐加快,廣州市工業投資連續22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全年同比增長25.9%,占工業投資的比重較2022年提升1.3個百分點,為孕育更多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高附加值導向的“新服務”嶄露頭角
廣州服務業占GDP比重超過70%,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在融合發展中塑造競爭優勢,是孕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之一。2023年,廣州市生產性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26萬億元,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56.6%,較2022年提升2個百分點。高端專業服務業展現活力,1~11月(錯月數據)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8%,其中,會展等商務活動接連不斷,帶動會展服務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倍。“微笑曲線”兩端發力,在市場環境改善下,商務營銷需求增加,廣告服務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6.5%;穗式孵化釋放潛能,研發與設計服務、專業設計服務、質檢技術服務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4.4%、23.9%和8.1%,助推廣州產業不斷向高價值鏈攀升。
數字融合催生的“新業態”欣欣向榮
隨著信息技術革命深入推進,生產力數字化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征。近幾年,廣州新一代信息技術相關產品保持較快產出。以網絡購物、直播帶貨、數字文化為代表的數字消費新業態、新模式表現活躍,2023年,廣州市限上批發零售業網上零售額占廣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提升至25.7%,限上住宿餐飲業網絡餐費收入增速穩定在20%以上。其中,融合了實體門店與線上購物優勢的即時零售漸成潮流,具有即時零售特征的樸樸超市、美團象鮮科技持續釋放潛力。游戲動漫、新媒體娛樂、娛樂智能設備制造等16個數字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行業延續兩位數增勢,有力帶動廣州市文化產業穩步復蘇。
市場活力充沛,加速新質生產力集聚
2023年12月末,廣州市場主體總量達340萬戶,同比增長7.7%,全年新增市場主體54萬戶。世界500強企業由4家增加到6家。作為經濟運行重要支撐的“四上”企業培育成效持續顯現,全年新增“四上”企業1704家,同比增長13.1%,12月末在庫“四上”企業近4.42萬家,相當于一個中等省份規模。其中,最能顯現市場活力的民營經濟韌性增強,規上民營工業企業先于規上工業釋放企穩信號,其產值同比增速自6月轉正后一路上揚,全年增長7.1%,成為廣州工業增長的主要支撐,市場主體生力軍的活力可見一斑。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