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經濟觀察:如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摘要:面對新時代的新機遇與新挑戰,浙江財經大學原校長、地方財政研究院院長鐘曉敏表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要從制度和政策兩個層面著手。
中新網杭州4月20日電(林波)今年以來,杭州“六小龍”火熱出圈,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機器人等領域持續突破,吸引了全球目光。這一現象,正是浙江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新時代,如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構建適應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度;創造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營商環境;財金政策協同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人才保障……4月20日,政策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論壇暨《民營經濟:浙江實踐的典型案例》新書發布會在浙江財經大學舉行,專家學者及民企代表齊聚,共探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路徑。
眾所周知,浙江民營經濟起步早,發展快,是民營經濟大省。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是浙江經濟最大的特色和亮點。
據《2024年浙江省民營企業發展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浙江全省民營企業在冊總量350.53萬戶,占企業主體總量的92.06%,同比增長5.41%,每千人擁有民營企業56家,民營經濟優勢愈發凸顯。
為什么浙江省能夠成為民營經濟的先發地,成為民營經濟生長的沃土?
“很重要的一點是浙江省的營商環境優越,政府能夠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為企業排憂解難,給企業提供寬松的發展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浙江財經大學地方財政研究院執行院長余麗生如是說。
優化營商環境,激發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命力;堅持創新引領,增強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造力;強化品牌建設,創造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力……回望過去,浙江民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形成自身獨特的發展經驗和模式,為全國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諸多借鑒。
譬如,浙江省是全國最早提出“最多跑一次”的省份,又是全國最早實現“一次不用跑”的省份,政府的涉企服務,可以通過“浙里辦”等公共服務平臺,實現“一次不用跑”。這大大減輕了企業的負擔,降低了企業的行政成本。
面對新時代的新機遇與新挑戰,浙江財經大學原校長、地方財政研究院院長鐘曉敏表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要從制度和政策兩個層面著手。
“就制度層面來說,首先要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清理有違公平的法律法規條款。”鐘曉敏以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為例,這之中,可以建立親清政商關系,打造“無事不擾、有求必應;不叫不到、隨叫隨到、說到做到”的服務型政府。
在政策層面,在鐘曉敏看來,對不同的民營企業要采取差別化的政策,對一般的中小微企業要實施普惠性的優惠政策,出發點是扶弱,保就業、保收入、保穩定。對大型民企、科技創新型企業要更多地給予鼓勵研發投入的政策支持,要讓這些民營企業在中國高質量發展中起帶頭作用,以創新引領發展。
浙江大學文科學術咨詢委員會主任史晉川認為,進一步完善保護民營經濟合法權益的司法環境非常重要,要給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環境,在政策出臺和執行過程中,要具有穩定性、連續性、一致性。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看來,發展壯大民營經濟,首先要全面認識民企的機遇與挑戰。他認為,目前民營經濟發展面臨著數字智能化革命、人與自然關系重構、經濟金融化等六大機遇趨勢,也面臨國際環境壓力、數字化轉型困境、內部治理升級、政策依賴癥與政企關系調整等挑戰。
基于此,他建議民企在發展中立足數字化、全球化等長期趨勢,減少短期政策依賴,主動應對技術變革和市場變化;政府部門則要優化營商環境,開放數據資源,支持數字化轉型,同時避免干預企業經營。
責任編輯:宋璟
(原標題:浙江經濟觀察:如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