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屏障構筑之變:疫情防控催生公共治理新需求
摘要:按照政策規定,北京市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傳染病??漆t院、市區疾控機構等三類機構均應具備核酸檢測能力,且檢測能力滿足自身需求。
1月22日,北京廣安門附近一處核酸檢測點,市民接受核酸檢測。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苗露/攝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荊文娜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到現在,已經一年有余。在這一年多時間里,中國和全球都受到了深遠影響。從去年全國兩會的延期召開,到今年的如期舉行,步入后疫情時代的社會經濟生產生活均在無形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今,人們已養成在公共場所戴口罩、回家勤洗手的習慣,核酸檢測頻繁了,疫苗研發效率提高了,相關接種也已陸續開展……
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回看過去的一年,無論是政策支持還是民生關切,在疫情影響下,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新習慣、新需求及新探索正在形成和展開。
疫情帶來的新習慣
出門,戴口罩;進門,先洗手。一年多來,這個好習慣已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然而在疫情發生之初,作為必需品和硬通貨的口罩,卻成為炙手可熱的“香餑餑”,甚至一度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對此,國家快速反應。2020年1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組織做好疫情防控重點物資生產企業復工復產和調度安排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要迅速組織本地區生產應對疫情使用的醫用防護服、N95口罩、醫用護目鏡、負壓救護車、相關藥品等企業復工復產。同時,地方政府針對口罩等緊缺物資的生產進行特事特辦,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對新成立公司的審批并投入生產,激發社會力量踴躍投入新產能。
就像本末創新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負責人楊秋艷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說的那樣,疫情初期,天津口罩生產商很少,醫院一線的口罩供應出現缺口,還需向外省單位求助。在地方政策支持下,原本從事房地產行業的幾個股東迅速組建團隊成立了本末醫療,主要生產醫用防護口罩,疫情初期每天可生產2萬~3萬只,及時緩解了當地的口罩供應問題。像這樣的例子,在全國各地還有很多。
隨著疫情進入平穩期,為了防止口罩等防疫物資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印發了《關于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的實施方案》,從處理好儲備與產能、平時與急時等關系上進行具體指導,有效保障了口罩等衛生物資的供需平衡,從物資保障方面讓戴口罩成為習慣的人們有“罩”不慌。
“您核酸了嗎?”“陰著呢。”這是疫情之下民間流傳的經典問候語。核酸檢測證明成為人們出行的“通行證”,檢測服務需求增加。從服務保障來看,核酸檢測由剛開始的幾天出結果,到現在的最快幾小時出結果,在效率提高的背后是過去一年國家自上而下完善體系建設的不斷努力。為了進一步推進核酸檢測能力建設,國家衛生健康委要求到2020年秋冬季前,各地包括三級綜合醫院、傳染病醫院和疾控中心以及縣域內的一家技術力量比較強的縣級醫院,都要完成實驗室建設。
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門診樓旁邊,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看到,在有著3個核酸檢測窗口的檢測點,從排隊到檢測完成,用時不到5分鐘。按照政策規定,北京市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傳染病??漆t院、市區疾控機構等三類機構均應具備核酸檢測能力,且檢測能力滿足自身需求。據了解,截至2020年9月底,北京市已有滿足要求的相關機構96家,均已基本具備核酸檢測能力。北京市西城區平安醫院院長肖存利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介紹,作為一家二級醫院,現已新組建檢驗科,并達到了6~8小時快速出結果的高效檢測服務能力。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發現,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上,多地也增加了對疫情防控的表述。陜西《政府工作報告》表示,完善重大疫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突出抓好入境人員閉環管理和進口冷鏈食品檢測消毒等環節,落實高風險從業人員防護措施,有序做好疫苗接種工作……防控疫情的習慣,正在成為構筑人民生命健康有力屏障的助推器。
公共治理的新需求
疫情發生初期,在物資儲備、資源分布及應急響應方面,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中的一些短板。如何補齊短板、織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防護網,成為全國衛生系統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在2020年的全國兩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就表示,在應對疫情過程中,代表委員提出建議提案400余件。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結合疫情防控的實際工作,如今很多的創新性建議已轉化為國家防控的策略和相關政策措施。
事實證明,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都會引發一波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浪潮。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上,“補齊公共衛生短板”“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衛生應急體系”成為各地完善公共衛生應急服務體系的新需求。
湖北作為此次疫情的“震中”,“十四五”期間將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機構和醫療機構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和監督監管相互制約的機制,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同時,構建公共衛生應急指揮體系,形成公共衛生治理現代化湖北模式。與之有著類似規劃的,還有上海、廣東等地,著手擴容公共衛生項目,設立了一批省級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疾控中心、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等項目。
除了強化醫療衛生的“基建”工程,公共治理的細節問題也引起關注。上海市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文軍在今年的上海市兩會上表示,傳統的以行政區劃為主的社區治理方式,難以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狀況,建議強化社區防控的社會協同,依法保障社區防控的有序進行,充分發揮科技支撐的力量。
說到科技支撐,就不得不提到健康碼。“請出示健康碼”,這成為如今人們出入公共場所聽到的第一句問候語。在業內人士看來,作為疫情防控需求下的產物,健康碼被看作是公共治理數字化、網格化的一個里程碑。
不過,面對各地林總出現的健康碼,也出現了認證標準不同、互認互通難的困擾。國家衛生健康委隨即提出了各地落實健康碼信息互認機制和規則,實現了防疫健康碼統一政策、統一標準、全國互認、一碼通行的要求。專家表示,未來可充分挖掘健康碼的數據價值,不斷拓展應用場景。
醫藥創新的新探索
疫苗被看作是預防新冠肺炎傳播的有力武器,自2020年12月15日起,我國正式開始新冠疫苗接種工作。今年春節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消息稱,截至2021年2月9日24時,全國累計報告接種4052萬劑次。從重點人群到普通民眾,幾個月來,我國各地的疫苗接種工作陸續推進。
在巨大的接種需求背后,離不開疫苗產能的有力保障。作為全球新冠疫苗研發第一梯隊成員,我國應急批準5條技術路線共16個疫苗品種開展臨床試驗,國家藥監局信息顯示,其中6個疫苗品種已開展III期臨床試驗。截至目前,我國已有兩款新冠疫苗附條件上市,分別為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和北京科興中維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
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到現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就實現了疫苗研發上市并成功接種,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據了解,通常一款疫苗的研發需要2~5年,甚至更久。但在疫情防控的緊迫形勢下,疫苗研發的過程大大縮短。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志在此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表示,疫苗的審批以安全有效為根本方針,堅持特事特辦,進入應急審批流程。在此過程中,很多研發步驟由串聯改為并聯,研審聯動,滾動提交研發材料,隨交隨審隨評。在標準不降低的前提下,通過無縫銜接,大大提高了研發效率和審評效率。這體現了我國支持醫藥創新的“中國速度”。
由此可見,疫苗重要性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后,疫苗研發和產業化鏈條實現有機銜接,也讓國產疫苗在國際競爭中優勢初現。以新冠mRNA核酸疫苗為例,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近期的一場行業會議上了解到,相比國外兩款mRNA核酸疫苗較為嚴苛的超低溫冷鏈儲存運輸要求,目前已獲得的長期穩定性研究結果顯示,艾博生物自主研發的mRNA核酸疫苗在2~8°C下放置5個月,各項指標檢測結果均符合質量標準。這也意味著,這款國產疫苗在儲存和運輸上或更具優勢。
對此,有分析認為,疫情催化下帶來的疫苗新技術儲備,有利于相關公司進一步增強技術實力,加快疫苗技術新平臺的搭建,推動公司乃至行業長期創新發展,奠定長期技術升級的基礎。
責任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