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首發院:垃圾分類“小事不小”,體現政府治理效能提升
摘要:中國人民大學首發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李文釗教授表示,垃圾分類“小事不小”,既體現了社會文明的提升,也體現了政府治理效能的提升。在未來的工作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與政府還應接續努力,進行更深入的合作與交談,推動關于垃圾分類的知識生產與行動,進而努力達到通過垃圾分類治理改善全社會的目的。
中國發展網訊 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以下簡稱“首發院”)和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垃圾分類與社會文明”論壇以“線下+線上直播”的形式成功舉辦。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教授首先作開幕致辭,他指出,本次論壇恰逢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一周年之際,主要討論兩方面工作,一是發布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一周年成果和調研報告,二是圍繞生活垃圾分類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專題研討。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此次會議共商北京市垃圾分類這一“關鍵小事”,可謂及時應時,以期在理論與實踐方面推進北京市垃圾分類與減量工作。
中國人民大學首發院研究員、社會與人口學院副教授王衛東發布“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情況追蹤調查(2020-2021)”結果,該調查旨在密切掌握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北京市的具體實施情況,及時發現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反映民意和民聲,為進一步探索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長效機制提供數據支撐。調研組對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北京市年滿18歲以上的常住人口進行概率隨機抽樣和三次追蹤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存在廚余垃圾不破袋投放、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但廣大市民對垃圾分類的工作支持度持續在高位。調研組將在5月初啟動第四次調查。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孫柏瑛教授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作了題為“以多元共治提升首都社區生活垃圾治理的可持續能力”的精彩發言。孫教授指出,垃圾分類的推行,體現了居民文明,公共治理模式文明,以及政府的前瞻性理念。在此基礎上,孫教授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理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概念,她特別指出:垃圾分類是“關鍵小事”,是基層治理的標桿,也是常規化與制度化社會治理的一部分。關于垃圾分類治理方式的進一步完善,孫教授圍繞“基層治理平臺中的共同生產”這一議題,講解了多個重點城市中垃圾分類治理的推進模式——主要包括引導、強制、自發、混合這四種模式,并從不同維度歸類并分析了典型的社區垃圾分類治理案例。
中國人民大學首發院研究員、環境學院副教授馬本作了以“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工具選擇的理論與實踐思考”為題的精彩發言。馬教授首先指出,北京市在垃圾分類治理過程中已經取得了重大成效。面對這一高難度、系統性、復雜且多元化的管理過程,整個社會通過共同努力在垃圾分類治理上取得了顯著成效。馬教授由此從理論層面闡述了垃圾分類治理的政策工具選擇,他主要講解了三類政策工具——經濟激勵、信息提供、命令控制,并細致分析了三類政策工具各自的手段、特征及應用場景。以這三類政策工具為立足點,馬教授在發言的最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進垃圾分類治理的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首發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李文釗教授表示,垃圾分類“小事不小”,既體現了社會文明的提升,也體現了政府治理效能的提升。在未來的工作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與政府還應接續努力,進行更深入的合作與交談,推動關于垃圾分類的知識生產與行動,進而努力達到通過垃圾分類治理改善全社會的目的。
責任編輯:張洽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