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公參民”學校 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摘要:規范“公參民”學校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維護教育公平性和公益性,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優質教育資源,切實減輕家庭的教育負擔,緩解教育焦慮。總體要求是:一方面,指導各地以區域義務教育發展規劃為抓手,著力增加優質公辦義務教育資源供給。另一方面,推動理順現有“公參民”學校的體制機制,規范公有教育資源的使用。
近年來,部分公辦學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緩解了部分地方教育資源供需矛盾,滿足了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但是,隨著社會對教育公平價值的要求和教育法規制度體系的完善,“公參民”學校的問題不斷顯現。近日,教育部會同中央編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聯合印發《關于規范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規范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是維護國家教育體系統一性、規范性的重要舉措。
據介紹,規范“公參民”學校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維護教育公平性和公益性,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優質教育資源,切實減輕家庭的教育負擔,緩解教育焦慮。總體要求是:一方面,指導各地以區域義務教育發展規劃為抓手,著力增加優質公辦義務教育資源供給。另一方面,推動理順現有“公參民”學校的體制機制,規范公有教育資源的使用。
該負責人表示,規范“公參民”學校工作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系統性很強的工作。在價值取向上,著力體現三個方面:一是致力于維護教育公平公正,通過理清公辦民辦界限,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構建公辦民辦協同發展的教育格局,堅決維護義務教育的公益屬性。二是致力于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既推動公辦學校集中精力提高自身辦學質量,又引導民辦學校立足多樣化、特色化的發展定位,將提升質量放在首位,有利于提供公平而優質、均衡而多樣、全面而特色的義務教育。三是致力于保障師生合法權益,堅持因地制宜、依法依規推進,確保工作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
根據《通知》,“公參民”學校具有以下四種情形的,轉為公辦學校:一是公辦學校單獨舉辦或者公辦學校與其他公有主體合作舉辦的“公參民”學校,應轉為公辦學校。二是公辦學校與其他社會組織、個人合作舉辦的“公參民”學校,經協商一致且條件成熟的,可以轉為公辦學校。三是既有居住社區配套建設的“公參民”學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轉為公辦學校,也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提供學位、繼續辦學。四是公辦學校與其他社會組織、個人合作舉辦的“公參民”學校,不符合“六獨立”要求且難以整改到位的,可視情況轉為公辦學?;蚪K止辦學。
責任編輯:陳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