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仙桃: 美麗鄉村建設 百姓幸福滿滿
摘要:湖北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鄒進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過巧施巧用、合理搭配等多種途徑“變廢為寶”,保留原有鄉村氣息,讓鄉韻鄉愁流淌,既扮靚了農村庭院,也降低了建設成本。
中國發展網 開窗看綠、推門聞香、一戶一景,正成為仙桃鄉村振興道路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今年以來,仙桃市按照“生態自然、人文情懷、顏美值高、群眾主體”的要求,以美麗庭院建設為抓手,以“小家美”促“鄉村美”,全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不斷提升鄉村的美麗度和農民群眾的幸福感。
郭河鎮姚河村
陳磚舊瓦美出新花樣
青磚墻和木柵欄圍起來的小庭院幽靜雅致,青石板路向河邊延伸;屋后,竹林隨風搖曳,發出“沙沙”聲響。
9月16日,走進該市郭河鎮姚河村,一幀幀古樸、悠遠的田園風光躍入眼簾。
漫步村子,一些曾在鄉間無人問津的物品,經過村民的創意和妙手,儼然變了模樣。
丟在墻角的壇壇罐罐,種上花花草草,扮演著新的“美麗角色”;砍掉雜亂的樹枝,扦插成綠色的籬笆,家家戶戶小菜園生機盎然;陳磚舊瓦砌成小圍墻,再造個型,堅固耐用又復古懷舊。
“以前,雜草齊人深,蚊蟲蛇鼠多,后門不敢開。”現在,只要不刮風下雨,推開后門散步觀景,成為村民向元秀的新愛好。“環境好了,在外工作的孩子回來的次數都多了。”
還是那片竹林,還是那些磚瓦,向元秀關門與推門的變化,源于整村推進的美麗庭院建設。
姚河村位于排湖邊,村民以蝦蟹養殖為主,是湖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在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村里組織群眾開展房前屋后的環境整治,以此帶動美麗庭院建設。
張家院子大、李家院子小,灣頭竹林密、灣尾路不平……美麗庭院怎么建,有什么標準?
在多番開會、走訪、參觀后,村里決定:不搞大拆大建,保留原汁原味,就地取材,因戶制宜。
“一個舊廚房,一個舊旱廁,我嫁過來的時候就有了。”向元秀家的主屋院子內,擠著兩間破屋,廢棄好多年。“看著不舒服,但是又搬不走。”改造庭院的心思動了多年,但無處下手。向元秀主動做通公公的工作,拆了這兩處“舍不得、用不著”的舊房。
拆房落下的灰磚丟了可惜,運走還要花錢。村里請來泥瓦匠,圍起一個灰墻黛瓦的小院,墻面再有意嵌入幾片瓦,簡單又不失靈巧。破屋沒了,后院開闊了,向元秀準備來年春天種上幾株果樹。
雷本武家的房子比較靠前,不接后院的路。他們就搬來“退休”的磨盤、石塊修成一級一級臺階,彎彎曲曲穿過竹林,接上小步道。沒有后門,他自己做起設計師,搭起一個灰磚拱門,頗有味道。
拾掇散亂的柴禾,推倒廢舊的偏房,村里家家戶戶比著干。4組的屋后原本是一片竹林,大家清除雜草雜物,利用多余的土磚鋪就小道。地有高有低,任它起伏、隨彎就彎,營造曲徑通幽的感覺。
修建健身廣場,中間一座老水塔“擋道”。拆還是不拆?不拆!簡單修整后,以往生活必備的水塔,成為鄉親們茶余飯后講老故事、回憶鄉愁的好去處。
小庭院變了模樣,老物件美出花樣,也泛起一圈圈的“美麗漣漪”。
黨員謝作軍主動認領7組游步道日常保潔,帶動村民維護建設成果;76歲的危前英婆婆搬走屋后的“寶貝”柴禾,種上綠植花卉;在鎮上做生意的雷四平,拆掉老房子,蓋起小別墅……
湖北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鄒進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過巧施巧用、合理搭配等多種途徑“變廢為寶”,保留原有鄉村氣息,讓鄉韻鄉愁流淌,既扮靚了農村庭院,也降低了建設成本。
沙湖鎮堯幫村
方寸庭院中的“美麗經濟”
一畝見方的庭院空地,被精細地伺弄成了一方特色果園,有七八畦葡萄,兼有50多株桃、李、梨、杏、橘等,綠意盎然,果香醉人。
沙湖鎮堯幫村一組,村民胡培銀的“迷你”葡萄園,就建在自家庭院中。
“俏得很,賣了3萬多元咧,沒想到啊。”胡培銀聊起葡萄園的收益,笑得合不攏嘴。
堯幫村沿河而居,村內河湖相連,碧樹成蔭,是省級生態村。村里家家戶戶多年來種植果蔬、栽花添綠已成生活習慣,大家比著賽把房前庭院、屋后菜園收拾得清爽漂亮。
一家一戶的庭院,面積不大,但如果發揮好作用,就能讓村民在美麗庭院里暢享“美麗經濟”。村支書童良紅介紹,像胡培銀一樣從庭院中增收的村民有120戶,大家各展所長,有的種果樹,有的栽蔬菜,自給自足之外全部售賣,戶均年增收6000元。
萵苣、秋葵、包菜、黃豆、南瓜……8分田的菜地上,種了10多個品種,長勢喜人。菜地就在屋后,村民劉根權把它打理的井井有條,“別看菜地小,收入可不‘菜’哩,一斤秋葵就能賣5元。”
庭院經濟菜園示范點、庭院經濟果蔬示范點、庭院經濟苗木示范點……堯幫村對鄉親們房前屋后進行了規整提升,用梔子、竹片、竹筒等圍成籬笆,72處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各美其美,一戶庭院就成為一處風景。
86歲的鐘保堂老人,是在庭院里培育苗木的行家,他將120顆枇杷樹苗贈送給鄉親們栽種,老人家“巴望著村子越來越美。”
“這里幾乎人人都是園藝行家、種植能手。” 負責堯幫村村莊品質提升工程的建設方負責人朱雅芬做過一項統計,村里花果樹木的品種有30多個,包括樹齡30年的石榴、造型精美的紫薇樁景以及羅漢松、對接白蠟等。
村莊形象美,還得村民收益美。如何讓方寸庭院的收益更穩妥?鎮里特地從湖北省農科院請來專家,為庭院經濟“把脈定向”。
一家一戶的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既是村民們增收的“錢袋子”,又是吸引游人的好景致。堯幫村緊挨高速公路出口,從武漢進村只需一個小時,且一腳油門就到了國家級沙湖濕地公園,發展旅游產業得天獨厚。
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這湖鄉水韻的村莊和越來越旺的人氣,吸引了精明的投資商。一位沙湖籍老板返鄉,首期投資1000萬元,計劃建設集度假民宿、特色餐飲、采摘垂釣等于一體的農旅項目。
沙湖鎮黨委書記邵遠軍:積極引導村民發展庭院經濟,通過整合房前屋后空余土地,種植果蔬、花卉、苗木,百花齊放的庭院經濟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方寸之間釋放農村新活力。
通??阪偣鸹ㄅ_村
“我的庭院我做主”
“愛國敬業,尊祖孝親,上善若水,自強不息。”9月16日,走進通海口鎮桂花臺村村民李傳松的家中,家訓文化墻十分醒目,墻上的這16個字是李氏一族的家訓,時刻潤澤著子女。家訓旁,是其樂融融的家人們的合影。
房前,空地干凈整潔,花紅草綠,散發陣陣清香;屋后,菜地生機勃勃,辣椒紅、絲瓜綠,鵝米豆花開引蝶。
在桂花臺村,“景美”與“人美”相輔相成,“庭院美”與“心靈美”相得益彰。
二組村民劉保云家,門前貼著火紅“最清潔”標識。屋內家居整潔,一張“十佳美麗庭院”的獎狀惹人注目。
“每天不把里里外外收拾干凈,對不起這張獎狀。”54歲的劉保云說。
今年5月底,桂花臺村舉辦了首屆“最美媳婦”和“十佳美麗庭院”評選活動,現場評出6名“最美媳婦”和10戶“美麗庭院”。經實地查看、群眾推選、集中評議,劉保云家獲評“十佳美麗庭院”。
“活這大歲數,頭一回戴紅花上臺領獎,心里可美了。”劉保云說,她把獲獎的照片、獎品、獎牌發到家族微信群,親朋好友都為她高興。在外地務工的兒子、兒媳還專門叮囑女兒多幫奶奶干活,保持家里潔美。
“我的庭院我做主,人人都是設計者和參與者,美麗庭院建設全過程由村民唱主角。”村支書繆圣清介紹,桂花臺村堅持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以美麗庭院、最美媳婦、清潔家庭等系列評選活動,引導群眾積極參與。
評選活動點燃村民參與熱情,村民們都憋著一股勁,互相比著看、比著干,自發把庭院整理得干凈清爽。村里鄉賢也踴躍參與、出錢出力,為評選活動提供獎品,支持村民改造家訓文化墻。
此前,村民在門前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美麗庭院建設啟動后,首當其沖需要清除亂搭亂建,還房前屋后整潔清爽。
“繆書記都帶頭拆了,我們還有什么話說呢?拆!堅決拆!”村民劉祖金開了一家農資店,因部分農資不能日曬,他耗資2萬余元,搭起大遮陽棚。
繆圣清帶頭拆除了自家價值萬元的遮陽棚,并到劉祖金家做工作,“你家棚子最大,大家都看著你呢?”
剛開始,劉祖金有些不情愿,畢竟這很影響生意。但見村民都在觀望,他坐不住了,當即帶頭拆除。“不能因為小局影響了大局,搞美麗庭院建設,受益的最終是我們自己。”
在繆圣清、劉祖金等人的示范帶動下,桂花臺村以零費用拆除違建遮陽棚、雨棚80多處,并發動群眾參與環境整治1200人次,美化巷道和后院小道6000多米。
村里也多方爭取支持,刷黑通村公路,修建精致小游園,打造梔子花小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仙桃市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鄧念國:美麗庭院建設靠大家,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調動群眾參與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聚集多方力量,激發內生動力,共建共享美麗家園。(廖亮 劉仙姣 吳文娟 尹立群 李輝 胡純波)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