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正文

精神不老,人就不老——精神養老服務創新實踐及思考

2021-11-15 16:34 中國發展網
養老 精神健康 人口老齡化

摘要:與會嘉賓圍繞老年人對精神服務的迫切需求、精神養老服務實踐、公益社會組織的生存發展和政策環境、疫情期間社會組織面臨的挑戰等話題進行了內容豐富且深入的探討。

——老齡社會30人論壇專題研討會(43)”成功舉辦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日前,由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和老齡社會30人論壇主辦的“精神不老,人就不老——精神養老服務創新實踐及思考”專題研討會在京舉辦。本次研討會邀請北京市東城區耆樂融長者關愛中心創始人、主任卞學忠主講。

image004

北京市東城區耆樂融長者關愛中心創始人、主任卞學忠

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動越來越成為廣大老年人生活的核心內容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數據表明,孤獨老人患認知癥幾率、癌癥發病率、失能率等都超過普通老人,精神養老的重要性和豐富精神養老服務的必要性逐漸凸顯。卞學忠認為精神養老并不是錦上添花,而是經過科學論證的延緩老人失能失智、減輕社會照護壓力、降低公共醫療支出的有效途徑之一。

卞學忠從老年人需求的五個層次對精神養老理念進行梳理,認為老年人的幸福感與其自我認同正相關,將耆樂融長者關愛中心定位為專注于精神養老服務的公益性社會創新組織。他分享了耆樂融多年來開展的公益項目,包括人生相冊、社區好老頭等等多個創新實踐案例。這些項目多數是卞學忠通過調查走訪得到老人反饋后自主研發或是在借鑒基礎上再創新形成的。

在談到我國公益社會組織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上,卞學忠通過多年實踐和觀察,對社會組織適合在哪些公益項目有所施展進行了通俗易懂的總結,即“政府想做做不了;政府想做顧不上;政府沒做但民眾有需要;不做有違社會公平正義、不做有礙社會發展進步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又是企業不愿做、不屑做、做了無利可圖的事情。”社會組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于“以特定人群為主要服務對象、以非營利為目的的公益性社會服務,是要保障沒有支付能力和社會資源的社會群體實現他們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得到了研討會現場嘉賓一致認同。

本次專題研討會由老齡社會30人論壇秘書長、信息社會50人論壇秘書長林茜主持。多位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思德庫養老信息化研究院院長田蘭寧,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總干事、北京公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瑛,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六所研究員、教授級高工龔炳錚,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馬旗戟,北京信息社會研究所所長王俊秀,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級研究員李佳。參與本次研討會的還有盤古智庫理事長辦公室副主任鄒慧文,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研究員車鳳,非凡資本合伙人陳淑蓉,沁春智慧養老創始人陳刑天,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項目執行主任梁宏偉,銀齡書院創始人薛曉萍等數位嘉賓。

與會嘉賓圍繞老年人對精神服務的迫切需求、精神養老服務實踐、公益社會組織的生存發展和政策環境、疫情期間社會組織面臨的挑戰等話題進行了內容豐富且深入的探討。

image006

老齡社會30人論壇秘書長、信息社會50人論壇秘書長林茜

image008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思德庫養老信息化研究院院長田蘭寧

image022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馬旗戟

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總干事王瑛為本次專題研討會作出總結。她表示,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代,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對老齡群體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認知不足。應更多的呼吁重視精神養老的深層價值,宣揚公益對生命的意義和作用。在新形勢下,特別是受疫情影響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讓廣大優秀社會組織更好的融入基層治理創新是亟待思考和解決的話題。

最后,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馬旗戟為卞學忠頒發老齡社會30人論壇主題分享感謝狀。

責任編輯:楊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