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正文

山西石樓縣:探索黃河流域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新模式

2021-12-24 15:39 中國發展網
山西石樓縣 特色小鎮 鄉村振興

摘要:面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機遇,圍繞鄉村振興的戰略要求,他們堅持黨建引領、團建帶動、產業配套、服務跟進,讓小鎮居民切切實實住得下、穩得住、融得進、過得好,探索了黃河流域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樣板、新模式。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崔志強報道 山西石樓小鎮位于縣城北1.5公里處,占地260畝,共有71棟多層住宅樓,建筑面積86487.77平方米,共分為A、B、C、D、E五個區,共有居民1009戶3167人。面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機遇,圍繞鄉村振興的戰略要求,他們堅持黨建引領、團建帶動、產業配套、服務跟進,讓小鎮居民切切實實住得下、穩得住、融得進、過得好,探索了黃河流域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樣板、新模式。

突出五個特點規劃建設,確保小鎮居民“住得下”。一是遵循自然,根據居民生產生活習慣,結合農戶自籌能力和標準,規劃設計人均面積不超過25平米戶型5種,庭院式打造,錯落式布局。二是依山傍水,以獨特的陰陽魚地勢順勢而建,屈產河水從中穿過,東靠1000畝二郎坡山榮林生態園,山水相間。三是風格濃郁,建筑采用傳統小青瓦蓋頂,一棟一風格,既吸納徽派、川派等建筑元素又體現晉西傳統特色。四是融入文化,以打造旅游集散地為目標,融入姜子牙故里、商周文化、黃河文化、青銅文化等本地文化資源。五是園林設計,兼顧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造景與容景相結合、村落與城鎮相結合,體現運用了園林設計風格。

實施五個全覆蓋解決就業,確保小鎮居民“穩得住”。實施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扶貧車間、種植園區、養殖園區、公益性崗位五個全覆蓋,實現每戶至少有1人就地就近就業。農業生產托管使600余戶居民戶均增收3000余元;樹德棗業扶貧車間吸納就業170余人;30個香菇大棚種植園區吸收60余人;金雞養殖園區吸納勞動力70余人;保潔、管護、運維等公益崗位解決小鎮物業就業26人。

推行“黨支部+”五種服務模式加強管理,確保小鎮居民“融得進”。通過“黨支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把支部建在網格上,實施網格化管理,使黨建貫穿社區治理全過程,實現黨群共治與居民自治高度融合。一是“黨支部+服務”建起服務平臺。成立黨群服務中心,建立物業、網格員、土地托管、警務為一體的服務化體系,對各項服務進行清單化、臺賬化、集成式管理,通過24小時便民服務熱線,為群眾提供了一站式服務。二是“黨支部+物業”建立長效機制。通過支部引領,吸收小鎮居民入職物業公司,參與小區物業服務,使群眾住的安心、舒心、放心。三是“黨支部+矛排”建成和諧社區。通過黨員干部進門入戶,建立起黨員干部與普通群眾的情感紐帶,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大力推廣“楓橋經驗”和鄉賢治理,廣泛動員各個方面的人力、物力以及社會力量、志愿服務參與基層治理,實現小鎮社區德治、法治和自治的有機統一。四是“黨支部+團委青年志愿者”建好青年陣地。設立社區團工委,打造青少年社區活動空間團屬陣地,常態化開展留守兒童“六點半課堂”、“集體生日”、“主題團隊日”等活動,引導教育小區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五是“黨支部+移風易俗”健全文明風尚。支部統領,以網格長、樓長為主體,逐樓逐戶宣傳引導移風易俗理念觀念,倡導婚事新辦,鼓勵喪事簡辦,推行余事不辦,讓移民戶樹立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強化五個保障滿足需求,確保小鎮居民“過得好”。結合縣城城區向北擴容,高標準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一是發展有保障,石樓小鎮征地560畝,仍有300畝的建設用地為以后發展留出空間。二是出行有保障,小區東西循環通達,公交雙回線路繞行。三是基礎設施有保障,雨污分流、天然氣集中供暖系統、獨立供水供電系統全部到位。四是醫療有保障,小鎮衛生院,配置醫務工作人員6名。同時緊鄰正在建設的新遷建縣人民醫院,可全方位保障小鎮居民醫療需求。五是教育有保障,小鎮小學及幼兒園,四規制配套,切實滿足移民群眾就學需求。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