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正文

不負江山萬里情

2022-01-18 11:44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脫貧攻堅

摘要:脫貧之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成為靜樂縣的當務之急。無論是鵝城鎮楊家灣村45歲的武迎芳,還是豐潤鎮李家莊村70歲的高鎖拴,或是神峪溝鄉神峪溝村38歲的李變英,說起“庭院經濟”,個個喜笑顏開。

王丑龍  劉娟娟

“把垃圾雜物清理出去,重新進行了裝點,縣里資助了紅磚柵欄,免費提供了菜秧苗子。你看看,院子干凈整潔漂亮了,長出的菜也能換成錢了。”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段家寨鄉木瓜山村村民王好俊開心地說。暖陽冬日,王好俊的家,紅磚鋪徑,木柵圍欄,三分大的院子布置得井井有條,像小花園一樣漂亮。

 靜樂縣委書記王昕(前排左三)調研庭院經濟。 

靜樂縣委書記王昕(前排左三)調研庭院經濟。

靜樂縣委副書記、縣長宣文曉(左三)實地督查特色產業發展。 

靜樂縣委副書記、縣長宣文曉(左三)實地督查特色產業發展。

靜樂縣藜麥種植基地。 

靜樂縣藜麥種植基地。

靜樂縣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 

靜樂縣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

作為曾經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山西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靜樂縣在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后,謀篇布局銜接鄉村振興,加強林、果、花、草技術應用,將發展“庭院經濟”作為穩定脫貧的“助推器”,激活鄉村經濟的“新引擎”,讓方寸小院寸土生金。王好俊便是受益者。

靜樂,古稱鵝城,地理位置優越,地處太原、忻州一小時經濟圈,素有“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園”之稱,擁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文明城市”“中國藜麥之鄉”“中國最美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國天然氧吧”等“國”字號縣域名片。

中共靜樂縣委書記王昕介紹,近年來,他們立足當地地理區位、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以及旅游資源優勢,緊緊圍繞“太原后花園、忻州特色縣、鄉村橋頭堡”的戰略定位,走好工業新型化、農業特色化、旅游全域化、產城融合化、環境生態化、社會文明化的發展路徑,建設產業振興、生態宜居、文旅康養、開放包容、文明和諧的嶄新靜樂,取得顯著成就。

綠水青山惠民生

靜樂縣地處汾河上游,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坡陡溝深,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作為山西省36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呂梁山片區集中扶持縣,一度被貼上“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標簽。如何同時打贏脫貧攻堅和生態治理兩場硬仗?靜樂縣的主政者帶領全縣干部群眾,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用生態振興、綠色發展的具體實踐,向時代和人民交出一份優異的答卷。

生活成本高、支出高、收入低——這是山西大學駐慶魯村第一書記劉英剛駐村時了解的情況。“農作物畝產低,過去為增加產量盲目開荒加劇了水土流失,形成惡性循環,所以縣里決定對慶魯溝進行重新規劃。”

委托山西省林科院、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制定規劃、出謀劃策,是靜樂縣實施慶魯溝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第一步。按照“退人、退村、退耕”的要求,該縣對6個村308戶832人實施整村易地搬遷,并在搬遷村優先布局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和光伏扶貧項目。

對于這樣的實施方案帶來的益處,靜樂縣委副書記、縣長宣文曉不知道在心里算了多少回的賬:6個村的1.12萬畝耕地全部退耕,按每畝補貼1500元計算,每年戶均增收8380元;8個村的荒山全部造林綠化,已完成13261畝,通過造林專業合作社又帶動154戶貧困戶年均增收5000元左右;種植沙棘、杏樹等經濟林,5年后進入盛果期每年能人均增收3100元;聘用生態公益林管護員19名,每年勞務收入人均能增加7474元。

“除了這些,還有產業發展帶來的收入。比如巖子村發展的養驢產業,慶魯村發展的小雜糧加工產業。還有覆蓋8個村的光伏電站,共帶動了144戶貧困戶每年增收3000元。”宣文曉說。

通過數年努力,2019年,這條溝域里的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據了解,待慶魯溝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全面完成后,流域內森林覆蓋率將由3.5%提高到63.2%,慶魯溝由水土流失區變為踐行“兩山”理論示范區,為全縣35條整溝流域綜合治理提供了示范引領。

同時,以創建“中國天然氧吧”為抓手,靜樂縣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扎實把創建工作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旅游的重要途徑,先后完成汾河上游兩岸荒山造林綠化重點工程30萬畝、汾河縣城段綜合治理、碾河水景公園改造,致力打造風神山和泉莊流域兩處10萬畝以上集中連片生態林區以及王端莊萬畝生態經濟林工程,走出一條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立縣之路。

如今,鵝城大地群山為籬,植被豐茂,生態環境良好,年均負氧離子濃度為1426個/立方厘米,其中適游期4~9月負氧離子月平均濃度為1567個/立方厘米,縣城內12個公園星羅棋布,建成區綠地面積達210.65公頃,綠化覆蓋面積達234.22公頃,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和健身康養、休閑避暑的好去處。

明確定位謀發展

“近年來,靜樂縣采取一系列超常規措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實施脫貧攻堅,全縣192個貧困村全部退出,4.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靜樂縣委書記王昕自豪地說。

“太原后花園、忻州特色縣、鄉村橋頭堡是靜樂縣的3大定位。”望著眼前風景俊美的農家小院,王昕說,“我們將農家小院融入到鄉村振興的大局中,提出‘五個一’模式,就是全域發展‘一塊菜地、一片果林、一窩家雞、一間客房、一桌土飯’,喚醒廣大農村沉睡的,也是農民手中寶貴的閑置資源,讓毛細血管活力充沛。小小院落串聯起來,就是動力強勁的假日經濟、后備廂經濟。”

脫貧之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成為靜樂縣的當務之急。無論是鵝城鎮楊家灣村45歲的武迎芳,還是豐潤鎮李家莊村70歲的高鎖拴,或是神峪溝鄉神峪溝村38歲的李變英,說起“庭院經濟”,個個喜笑顏開。

按照規劃,靜樂將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的旅游資源,促進休閑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發展觀光、休閑、采摘、體驗式旅游設施農業。其中,以“出景觀,見效快”為原則先期種植杏樹4500株,打造“一片果林”示范村;以戶為單位種植西紅柿、黃瓜、豆角等品種,全面發展“一塊菜地”;在全縣12個鄉鎮,以戶為單位全面發展“一窩家雞”。首期打造200~400戶示范戶,并對200~400戶農家院子進行評選,首期示范戶發放“最美靜樂院子”獎牌,每戶補助5000元。

“發展‘庭院經濟’可以說是人人能參與,戶戶得實惠。”靜樂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郝麗軍表示,到目前為止,縣財政共拿出710萬元,在全縣12個鄉鎮221個行政村全部開展,戶覆蓋率達74.3%,平均每戶投資695元,1萬余常住戶戶均0.38畝菜地,種植品種主要為西紅柿、黃瓜、豆角等。

“庭院經濟”“一塊菜地”,能夠實現蔬菜的精細化管理,松土、除草、補施農家有機肥,在提升產量的同時實現了品質的提升。下一步,該縣將重點開發“靜樂小院”App、微信小程序和公眾號等新媒體傳播渠道,定期線上推送宣傳文案、圖片、視頻等,同時線下配合開展靜樂農產品巡展活動,實現農業增產、農村增綠、農民增收。

構建項目新布局

一條生產線上黃澄澄的小米正在被脫殼、篩選,分裝進包裝盒中;另一條生產線旁,工人們正在對加工出來的藜麥質量進行檢查……時至嚴冬,但一走進忻州市靜樂縣衡達涌金物流園區的農產品生產車間里,卻看到一副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衡達涌金物流園區是一座現代農業綜合園區。園區內既有靜樂縣永倉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這類專注于農產品種植的公司,又有山西北麥食品科技研發有限公司這類致力于加工“山西好糧油”的示范企業,還有山西聰瑩有機肥研發有限公司這樣致力于技術開發的科技型公司。打造集生產、加工、研發、銷售一體化的現代農業園區新格局,是靜樂縣立足項目建設、發揮區域優勢、提升產業品質、打造企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雙贏路徑的新嘗試。

近年來,靜樂縣不斷聚焦項目建設,夯實發展基礎,在完善項目配套政策的同時,切實推動上馬能落地、有發展、效益好的重點項目。具體實施中,該縣一方面強化領導“包干”,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五個一”工作機制,做好常態化入企服務;另一方面,根據項目需求,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項目服務,“有求必應”,從上至下層層壓實責任,要求服務單位編制好相應手冊,提供有及時“點對點”的服務。

同時,這個縣大力培強優勢產業:一是繼續推進煤炭工業“減優綠”發展,加快煤礦智能化改造和現代化礦井建設步伐,靜安煤業開工建設、金能煤業進入聯合試運轉,有效推動了大遠、晉北、天安、汾源等企業釋放優質產能,穩定全縣煤炭工業適度增長,并支持企業加大技改投入,推動洗選行業產業優化升級和規范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條;二是聚焦繼續抓好光伏、風能、煤層氣、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項目;三是大力發展陶瓷建材、鋁材加工、服裝加工等現代制造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聚力打造一批具有標志性、引領性、支柱性的產業集群。

除此之外,該縣以現代生活需求服務為導向,依托交通優勢,完善倉儲物流園基礎設施,著力打通城鄉物流雙向通道,逐步完善縣鄉村3級物流體系,全面推行線上線下新型商業模式,積極發展智慧物流業和電子商務產業,促進農副產品網上銷售;同時,推動傳統服務業提質升級,發展休閑娛樂、文化創意、特色餐飲、健康養老、家政服務、裝修裝飾等生活性服務業,打造高品質、多樣化的服務業品牌。

融合文旅產業。堅持旅游全域化發展,持續提升天柱山景區品質,加快臺駘景區、游客中心、影劇院項目建設,規劃實施考古遺址公園,初步形成山水相間、空氣清新、生態康養的城市旅游新格局;啟動懸鐘山4A景區創建,全面推進鄉村旅游示范村、生態小鎮、特色小鎮等建設,不斷培育以農耕文化為魂、田園風光為韻、村落民宅為形、生態農業為基的鄉村旅游新優勢;精心打造風神山舊石器時代遺址、趙王古城、岑山書院以及汾河歷史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等精品旅游線路,全力塑造“游山西就是讀歷史”的“靜樂品牌”。

“搭臺鋪路”引人才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基礎。

靜樂縣在抓項目落地和縣域經濟發展中,首先注重做好人才培養工作。該縣加大了對從業人員和貧困群眾的培訓力度,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為本地產業發展、項目建設提供技能型人力保障,切實走出一條技能就業、技能增收、技能推動項目的新路子;同時,鼓勵鄉鎮“能人”帶動鄉里鄉親,發揮資源優勢,吸引更多的項目落地、落戶,凝聚起項目建設的強大合力。

另外,靜樂縣統籌調動資源,扎實開展省校合作。成立了由縣委書記、縣長擔任“雙組長”的省校合作領導組和6個重點項目專項推進組,以建設“12大基地”為載體,完善政策制度,組建工作專班,明確職責,壓實責任,并由縣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出征,先后與中國傳媒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山西大學等高校對接交流,洽談合作項目,努力使靜樂成為高校人才成長的“培養皿”“集聚地”。

為打通人才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該縣為實習實訓大學生提供免費拎包入住的生活保障設施和每月不低于1000元的生活補貼,并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在創業資金、公共服務和平臺等方面對創業大學生進行扶持;支持高校建設研發分平臺,對高校設立的研發機構給予經費支持,根據需要給予事業編制支持;依托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吸納高??萍汲晒D移轉化,共建產業園、孵化園;聘請高校人才深入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幫助開展決策咨詢、規劃設計等活動;支持大學師生到紅色教育基地接受紅色教育和國情教育;為高校干部人才提供掛職鍛煉崗位;對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給予安家補助、子女就學、家屬就業、住房醫療保障等“一條龍”服務。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我們要克服困難為人才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服務。”正如王昕所說,靜樂縣委縣政府誠意滿滿,為廣大高校學子搭好舞臺,提供發展空間。

藜麥富民奏壯歌

靜樂縣有“中國藜麥之鄉”美稱,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產品質量,都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靜樂縣委、縣政府搶抓機遇,高位推動,與山西農業大學、山西大學合作,逐步把藜麥產業打造成為該縣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在該縣脫貧摘帽和助力鄉村振興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8年3月,靜樂縣政府與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簽署農業科技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合作建起“藜麥研發中心”,山西農業大學專家組進駐靜樂,幫助解決藜麥產業發展中存在的技術瓶頸和難題;8月,山西省藜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大會暨山西省首屆藜麥產業發展高層論壇在靜樂縣舉辦,山西農業大學與靜樂縣政府共同成立了山西省藜麥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18年至今,靜樂縣每年都聘請山西農業大學相關專家到田間地頭指導工作;2019年3月,靜樂縣政府為山西農業大學的8位農技專家頒發了聘書;2020年11月,靜樂縣與山西農業大學召開“校地共建”座談會……藜麥新品種研發、產品加工、技術培訓、人才培養等縣校合作模式在靜樂越來越成熟。

在縣校合作推動下,靜樂藜麥產業不斷發展壯大。2021年,全縣藜麥種植面積擴大到4.4萬畝,帶動1.3萬人人均增收約800元;中國藜麥之鄉產業園、藜麥新品種試驗與展示基地、26個千畝優質藜麥種植示范推廣基地落戶靜樂;與山西農谷稼祺種業有限公司簽署全產業鏈開發項目,雙方合作試種的“稼祺100”新品種大獲成功,平均畝產251公斤,增產達66.7%。如今,藜麥產業已發展成為靜樂縣鞏固脫貧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開放包容的靜樂、蓬勃向上的靜樂、美麗宜居的靜樂正以昂揚向上的姿態,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本版圖片由山西省靜樂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