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壽陽縣 歲稔年豐滿目新 全方位推動有機旱作農業高質量發展
摘要:嚴格實施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壓緊壓實耕地保護責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控“非糧化”,交出了穩糧保供的優秀答卷。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趙曉娟 記者郭建軍報道 今年以來,壽陽縣全面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要堅持走有機旱作農業的路子,勇扛國家商品糧基地縣責任使命,大膽闊步前行,綠色發展步履鏗鏘:年初首次單獨召開縣委農村工作會議,不斷強化“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機制,樹立“常村精神”,加快實施農民收入提升、旱作農業品牌、農村改革提效、農村建設提速四大工程,拿出5000萬元支持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一區十園”現代農業產業格局,創建了全國玉米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示范縣和全國鄉村治理試點縣,成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和“清化收”專項行動省級試點,奮力奪取雹風搶險救災勝利,糧食生產再創歷年新高,玉米播種面積全市第一、產量在“噸糧田”的基礎上再上臺階,新一代知識青年投身“特”“優”品牌戰略……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的征程上,壽陽農業“風景這邊獨好”。
“準施策”穩住“基本盤”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壽陽縣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把“國之大者”“市之要者”“民之盼者”記在心上、落在干上。嚴格實施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壓緊壓實耕地保護責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控“非糧化”,交出了穩糧保供的優秀答卷。
——好政策精準發力,農民種糧底氣更足。
“天幫忙,人努力。今年的玉米收成沒問題!”溫家莊鄉富家溝村種植大戶朱全明率先運用中化農業MAP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科學種植玉米。“集中經營千畝以上土地,必須靠先進模式才管用,管得好才能收得好!”
“好政策為咱種糧人增實惠!從百十畝到上千畝,種糧規模越來越大,如今田里長的都是‘訂單糧’!”朱全明很開心。
為切實保障種糧農民利益,壽陽縣不折不扣地對糧食種植進行補貼、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予以獎勵,實施農業險補貼,多措并舉,推動農民種糧能獲利、多得利。
——“靠天田”提質增效,糧食安全根基更穩。
“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農機放開跑,耕種不再愁。”壽陽縣金穗種植專業合作社今年種了1.7萬畝玉米,負責人賈永珍說,靠著各級農機補貼,他們先后購進了收割機、播種機、無人機等設備,玉米生產完全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今年將大面積推廣機收無人駕駛技術。
“打破原來農戶與農戶之間的地壟,統一規劃布局,使小田變大田、碎田變整田,既方便機械化種植,又擴大了耕種面積,提高了糧食產量。”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龐廣生介紹,在去年上級財政投資3600萬元的基礎上,今年全縣又投資2250萬元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此外年內吸引社會資本正在建設的高標準農田將達到3.4萬畝。
通過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進行中低產田改造、提升耕地地力、動員托管主體平田整地等多種辦法,壽陽縣近年有51萬畝農田提升為豐收田。
——玉米大豆手牽手,“一田雙收”效益高。
“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燕州農業科技公司年輕的總經理張秀軍信心滿滿,“今年種了2825畝,咱為端穩飯碗出份力!”
今年,壽陽縣把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作為全縣重點推進的農業項目,突出“三片四區示范”產業布局,以平頭、南燕竹、景尚、西洛4個鄉鎮為核心區,以“交控綠化—燕州農業—惠民農業—鑫豐禾”為示范主體,全力實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2.5萬畝,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
——好品種配套好技術,玉米邁向高產穩產。
“凈玉米平均畝產1005.9公斤!”景尚鄉大地智農數字農業園區,專家組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及高產玉米新品種進行了田間測產驗收。
“玉米產量估計能達到1800斤,套種大豆的產量在150斤左右,一畝地的收益可以超3000元。”項目負責人陳宇君對收成比較滿意。
秸稈還田、合理密植、適時播種、綠色防控、節水灌排等一系列新技術落實落地,壽陽縣玉米又迎來一個豐收年。據統計,全縣秋糧播種面積82.09萬畝,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糧食產量預計達到40.7萬噸。農業一產增加值全年預計達到18.27億元,同比增長11%。
“金扁擔”挑起“好日子”
農業穩產增產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讓農民挑起農業現代化這副“金扁擔”,用現代技術和管理方式改造農業,讓土地變得“聰明”,種地變得“輕松”,是壽陽縣“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另一著力點。
——“產”“研”協同,論文轉化“寫在田間”。
“博士說產量能提升,我就想著要試試。”景尚鄉張韓村的種植大戶郭二平說的博士叫孫東寶,是中國農科院旱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農業專家。
43歲的孫東寶帶領技術團隊,常年奮戰在壽陽的田間地頭,進行旱地農業技術研究,推廣玉米高產高效模式,培訓農民,扶持合作社,被稱為“最接地氣的博士”。
建站30年來,科學家一直都是這樣圍繞旱地農業主題進行技術研發、模式創新,共攻克旱作科研課題140余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推廣面積1000萬畝以上。依托觀測研究站技術優勢,壽陽的玉米單產不斷提高,品質不斷優化。
——“智”“農”結合,數字強農“嶄露頭角”。
景尚鄉數字農業園的科技感無處不在。首部房內安裝有水肥一體化設備,實現了用水用肥少,整體效益高,農業污染少,環保指標高。試驗田里的無線傳感監測設備,正時刻關注農田數據,借助互聯網傳輸、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控制等先進技術,完成農業管理的智能感知、預警、分析和灌溉。
尹靈芝鎮麗馨農莊的雙層智能溫室大棚寥寥幾人,在太陽能發電板、傳感器、暖風機、空氣能、滴鍵技術的加持下,剛被喚醒的櫻桃生機勃勃,嫩綠的枝頭發出新芽。
“在手機上就可以監測溫度、濕度、水肥狀況,隨時進行調節。”高級農夫閆學文滑動著手機,決定著櫻桃啥會兒“睡覺”,多會兒“醒來”,保證長出來的果實個頭勻稱、顏值滿滿、口味純正。
雙層智能溫室大棚已實現全自動化管理。“如果冬天下雪了,手機上輕輕一點,最外層棚頂就會輕輕抖動讓雪滑落,達到更好的保溫效果。”閆學文說,現在自己一個人能管理好幾個大棚,這是科技帶來的紅利。
——農機“提檔”,現代農業“動力強勁”。
“一噴三防,無人機全面替代人工。播種精量化,保墑無膜化,收割籽?;?,秸稈全還田。”壽陽縣嘉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劉玉柱介紹道。
農機作業減少了作物損耗,提升了種植效率。近年來,壽陽縣農機化發展迅速,農機作業水平快速提升,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2%以上,走在全省前列。
根據農村實際地理條件,南燕竹村還自主研發改裝了谷子系列播種機械、收獲機械等,在榆次、忻州、壽陽等地推廣應用,玉米膜測一體化精播技術得到大范圍推廣應用。
農機聯盟被稱為“農機界的滴滴打車”,深受周邊農民歡迎。7月9日,下洲村遭遇冰雹災害,決定在受災土地上補種芥菜降低農民的損失。
“我們通過農機聯盟平臺下單,拖拉機、播種機齊上陣,一周內就完成了補種。又租用了無人機進行施肥,效率大大提高,這幾天已經豐收在望。”下洲村黨支部書記劉文杰看著地里長出來的芥菜高興地說,“一斤可以賣6毛呢,已經全部預訂出去了。”
“田管家”描繪“新圖景”
“土地托管后,我就有租金、打工、分紅3份收入。”南燕竹鎮宋杜溝村農民宋云蓮說,“耕種收銷都有人管,掙錢肯定會比往常多!”
“我們發揮集中經營的優勢,統一土地治理,統一水肥管理,統一種植收儲,今年新托管土地1萬多畝,帶動農戶1400余戶。”賈永珍說。
今年,壽陽縣的土地環節托管達到100%。為降低農戶風險,加強精準服務,壯大村集體經濟,壽陽縣著力推廣農業生產“雙層托管”,引導農戶將土地“委托”給村集體經濟組織,再由其將土地“委托”給農業生產服務主體生產經營,同時協調生產要素、社會化服務“跟進”,引入保險“托底”,培育龍頭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機銜接。
——聯農樹品牌。
西洛鎮常村,新鮮的玉露香梨梯次上市。經過多年打造,“梨先生”品牌逐漸叫響。
“跟著‘田管家’,統一育苗、訂購農資、生產托管,管護省心省力。”村民張志萍說。
適度規模經營后,農產品標準化、可追溯都能成為現實,推動一大批優質品牌農產品涌現。“壽陽小米”“壽陽豆腐干”分別成為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產品,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22年,“壽陽蕎麥”新申報地理標志認證產品。在此基礎上,大地合彩椒園、神農果蔬園、交控大豆園、中正香梨園、景康設施園等品牌都在周邊聲名鵲起,壽陽已形成特色鮮明的“特優農產品直供鏈”。
——助農增創收。
“7月的雹災,導致我家地里的玉米絕收。”提起今年的收成時,下洲村多數村民深有感觸。正是得益于土地托管,他沒有因災返貧。
“我們決定,今年受災土地上所有的芥菜利潤全部發給農民。”劉文杰表示,保護農民利益是托管首要考慮的問題。
雙層托管,讓農民與村集體的利益聯結更緊,農民增收渠道拓寬。
富家溝村的彩椒產業市場火爆,種植、采摘、分揀、裝箱,在打造農業特色產業的同時,也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民就業。
——帶農作示范。
架構“種養加”循環,釋放壽陽有機旱作農業產業優勢。佳地萬頭肉牛養殖園,總投資2.7億元,托管1400畝耕地用于青貯種植,探索“糧改飼”路徑;得天緣綠色循環養殖場,投資1.7億元,以糞污專業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就近綠色循環、種養結合等技術,為綠色養殖作示范。
倉廩食,天下安。村美、民富、產業興的宏偉愿景正如同一顆顆希望的種子,在壽川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踏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強力節拍,未來,壽陽縣將全力推動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奮力譜寫農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