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就業人員比重超四成 保障水平仍待提高
摘要: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以下簡稱《綱要》)2022年實施進展的統計監測報告顯示,全社會就業人員中女性比重穩定在四成以上。具體來看,2022年,全國女性就業人員3.2億人,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為43.2%。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中女性為6766.4萬人,占比為40.5%。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荊文娜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以下簡稱《綱要》)2022年實施進展的統計監測報告顯示,全社會就業人員中女性比重穩定在四成以上。具體來看,2022年,全國女性就業人員3.2億人,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為43.2%。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中女性為6766.4萬人,占比為40.5%。
從《綱要》的主要目標來看,包括就業人員中的女性比例保持在45%左右、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中的女性比例達到40%左右。據統計,該綱要實施首年即2021年,全國女性就業人員3.2億人,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保持在四成以上,為43.1%。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中女性為6852萬人,比2020年增加73萬人;占比為40.3%,提高0.5個百分點。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女性就業人員占比基本穩定?!吨袊鴭D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終期統計監測報告顯示,婦女就業渠道不斷拓寬,女性就業人數穩步增長。2020年,城鎮單位女性就業人員為6779.4萬人,比2010年增加1917.9萬人,增長39.5%。女性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為43.5%,實現該階段綱要“保持在40%以上”的目標。
只有經濟增長穩住了,女性就業才有保障。在近日舉行的“2023年年會暨第七屆中國就業促進理論與政策論壇”上,與會學者表示,我國近年來出臺的“穩增長”政策繼續顯效,適度量化寬松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有針對性的儲備性政策逐步實施,服務消費潛力持續釋放,高技術和制造業保持較快增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增強。目前來看,2023年四季度GDP預計將增長5.7%左右,能夠實現全年5.2%左右的預期目標。與此同時,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存在。從表征經濟景氣狀況的PMI指數來看,2023年盡管較2022年有明顯提升,但全年仍只有一季度平均超過了50,二三季度乃至10月、11月均處于榮枯線下方。
與會學者強調,女性就業難的現象仍不容忽視。究其原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人口和就業研究室主任張冰子認為主要涉及三方面因素。一是,勞動保護制度的不完善,導致超時勞動普遍存在,加大女性兼顧工作和家庭的難度。調查顯示,我國女性無報酬勞動時間是男性的一倍。二是,生育保險在平衡女性、家庭、企業和社會責任上的作用發揮不足,導致生育保險的覆蓋水平有限、生育津貼對生育假期的覆蓋不足、企業的損失沒有得到補償。三是,托育、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對兒童和家庭的支持不足。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董艷進一步表示,女性大學生就業難還在于她們本身擇業求穩心態重、學科和專業結構與市場需求不對稱等。據調查,正在備考公務員的未就業本科畢業生中,女生占比(63%)遠高于男生(37%)。
在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業委員會會長甘犁看來,工作年齡段人群保障不足也是抑制女性就業的重要因素。他表示,當前我國老年人口保障水平較為充分,但工作年齡段人群保障水平嚴重滯后于發展階段,不僅保障項目較少、保障覆蓋率較低,而且保障結構也不夠合理。他建議,需提高工作年齡段人群保障,以此來激勵更多女性參與就業。一是,優化現有保障項目,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面,將繳費型生育保險轉化為普惠性的生育養育津貼,提高低保標準扭轉低保“標提量減”的趨勢。二是,降低工作段人群的繳費負擔,允許社保個人賬戶靈活提取。三是,增加保障項目,實施工作福利制度,并推行人力資本投資相關的有條件的現金救助項目(CCT)。
與會學者認為,理解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的角色對社會發展至關重要。改變就業中的性別歧視,觀念改變、法律規范,以及教育和技術進步的力量都不容忽視。接下來,需要政府、企業、家庭和個人共同努力,從女性勞動者出發,努力提高工作環境的靈活性并設計出臺社會友好型政策,通過降低勞動力市場中的女性歧視,降低女性勞動者的經濟不平等性。與會學者建議,通過立法/修法減輕用人單位承擔的生育成本;加大執法、普法力度,督促鼓勵企業依法提供平等就業環境;倡導家庭在家務勞動和老少照料等方面要夫妻共擔、父母共育;鼓勵個人依法維權,投訴、舉報職場中的性別間不平等現象。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奉瑩強調,涉及職場性別歧視消除和女性權益保護立法/修法時,要充分借鑒國際上已有的立法經驗。
責任編輯:荊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