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核心技術開發能力解決工業發展關鍵問題
品牌企業創新發展戰略增強我國綠色制造國產替代水平
摘要:打造國家級實驗工廠、高端創新項目落地、進行生產線自動化改造、升級..... 這些創新之舉,是國家級重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我國工業關鍵綠色鑄造材料尖端品牌——恒利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利來新材),為實現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數智化,升級綠色制造工程, 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進程的具體行動計劃。
中國發展網訊 打造國家級實驗工廠、高端創新項目落地、進行生產線自動化改造、升級..... 這些創新之舉,是國家級重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我國工業關鍵綠色鑄造材料尖端品牌——恒利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利來新材),為實現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數智化,升級綠色制造工程, 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進程的具體行動計劃。
“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必須通過加強基礎技術研發和支持國產裝備產業化推廣,推動我國制造業加速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轉變。”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提交“加大基礎技術研發和國產裝備產業化推廣支持力度”和“加快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建議。
深入開拓創新,不斷加大創新能力,向打造國家級綠色工廠和智能工廠的目標,扎實推進。針對眼下國內裝備制造業用鑄件改性材料、工藝裝備等存在的“短板”和“卡脖子”現狀和問題,依托先進的核心技術創新優勢,實現了產品工藝、應用等方面的標準化。
強化技術創新品牌制造力
據恒利來新材董事長王迎戰介紹說,“經過發展,大力度地生產和投入使用,主導產業產品包芯線、發熱保溫冒口套、綠色智能喂線處理裝備,為我國高端制造關鍵設備升級創新,發揮了能效、價值,在關鍵領域,正逐步替代國外產品。”
據了解,包芯線、發熱保溫冒口套、綠色智能喂線處理裝備、球化劑、孕育劑等鑄造用改性新材料,進一步說,是一種可以能夠更好地改良工業鋼鐵零部件性能的催化劑原材料產品,經過改良后的鋼鐵零部件產品,由于產品具有輕量化、韌性強、耐低溫等優質屬性,可以更好地服務客戶,深受用戶接納認可。目前,這一可以廣泛用在高鐵、汽車、核電、風電, 以及軍工、火箭等諸多高端工業設備制造領域的綠色鑄造材料新品,成為市場“新貴”,廣泛應用于中國中車、一汽鑄造集團、安徽神劍、陜汽集團、東風鑄造、威斯卡特、美國康邁等高端裝備制造業。
“恒利來生產的包芯線,是一種新型低鎂鑭系高端球墨鑄鐵件球化處理用環保型包芯線,解決了鑄件球化率低、石墨數量少和縮松問題,產品綜合質量優,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市場占有率,自產品上市應用多年, 一直居國內市場前列。”,據王迎戰介紹說,恒利來包芯線產品能使鑄件球化率穩定在90%以上、成品率大于 97%。用于鑄造行業,對于汽車用戶可以滿足對輕量化的需求;用于高鐵動車組,可以滿足對-50℃低溫性能的要求。
因為產品通過添加劑的使用,使生產高強度、高韌性、輕量化的制造業用高端零部件的成本變更低、工藝更便捷??傊?,可以細化鋼鐵材質零部件的微觀組織,既提高了綜合性能,又減輕了重量,符合制造業當前對零部件綠色低碳、高性能等質量發展趨勢。
目前,由于產品技術創新解決了傳統技術產品諸多難點、痛點等問題。加大了恒利來產品生產上規模上水平,鑄造材料產品有 10 余種、300 多種規格。其中,僅包芯線年產可達 30000 噸、發熱保溫冒口套年產量達到了3000 萬只。球化劑、孕育劑分別是年產 10000 噸,有色金屬用中間合金 2000 噸、喂線裝備 200 套,可滿足客戶小批量柔性生產,也可滿足穩定的大批量供應。
用戶從過去依賴進口,到如今廣泛采用國產,對于恒利來遠景發展戰略目標規劃來看,這是企業技術創新和國家工業綠色發展戰略的結果,不僅改變了部分依賴進口原材料的局面,還解決了存在行業內的“短板”、“卡脖子”等較多瓶頸問題。
增強研發和人才優勢高投入
與恒利來合作多年的一家低溫球墨鑄鐵件專業化生產企業,幾年前, 要求生產高速列車零部件中A 類部件高鐵轉向架軸箱等的材質,必須是低溫球墨鑄鐵件。恒利來研發的球化劑、隨流孕育劑等添加劑,被用于低溫球墨鑄鐵件制造,經過對產品多輪的小試、中試和生產環境試用,數據顯示,可以完全替代國外同類原材料。
“這家低溫球墨鑄鐵件企業長期以來,鑄件用添加劑主要依靠國外進口。用戶的強烈呼聲也是恒利來作為標準化企業進行攻關技術,實現優質產品更多應用的初衷... ”王迎戰如此介紹說。
這些年,技術產品研發成功,主要是來自恒利來舍得在人才和研發上高投入,經過多年攻堅克難的實踐和寶貴經驗,王迎戰認為,若要持續創新,那就必須持續加大人才和研發投入。
今年開年以來,持續加大打造的國家級綠色工廠建設、高新項目落地, 以及自動化生產線改造建設,都是需要向人才、研發要效益的回報。不久前研發成功的、主要應用于航母工業制造零部件上的“特種鋼用變質劑”產品,以及用在 D17、D21、D31 系列火箭上的包芯線產品等,就是恒利來加大“產、學、研、用”合作力度,邀請國際國內知名科研機構、院校、專家教授,進行深入合作所創造的喜人成績。可以看到的是,天空的火箭, 路上的高鐵,大海里的航母,都有恒利來的技術創新產品。
重視人才,重視研發,是王迎戰帶領恒利來從昨天到今天,從“小” 到“大”的制勝法寶。創立于2000 年的恒利來,經過 20 多年的發展,目前,在技術研發投入上,建立了陣容強大的科研團隊。高端創新項目落地, 增強競爭盈利能力,與國家“千人計劃”科研團隊、國家重點科技大學、著名專家學者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等重量級專家人才,組建“豪華科研團隊”, 攻關課題,加大研發。聯合重點攻關應用于運七飛機渦輪發動機的“軍工產品用中間合金、高效熔劑”,目前項目完成廠房設備的基礎建設;聯合共同研制出用于航母萬噸鋼板的“特種鋼用變質劑”和“鑄鋼變質包芯線”等新技術新產品,將極大提升鋼材內部性能,為打造成國家級綠色工廠和智能工廠夯實了堅實根基!
“從行業細分領域來說,恒利來屬于C3240 有色金屬合金制造行業,主要產品為有色金屬合金,是裝備制造業的上游企業。鋼鐵材質零件用添加劑正在加速實現高端設備用關鍵原材料的國產化替代,助力中國鑄造企業的綠色發展。”
作為取得重要創新成就的“標準領跑者”企業,近年來,恒利來先后起草多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獲得一百多項專利技術,其中發明專利達到十幾項、國際專利兩項,且大部分重要核心技術專利獲得授權,提升了技術產品品牌保護能力,進一步拉近自主產品技術的國產化和國際化目標。(傅雷)
責任編輯:郭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