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剿“金融黑灰產” 行業呼吁合力共治
摘要: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分析,為了能更好地打擊這類非法行為,需要金融機構在做好金融服務的同時,進一步做好金融消費者教育,暢通金融消費者維權渠道。
證券日報記者 李 冰
金融為民,是金融工作永恒的底色。為了加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障,金融機構打響了一場合力狙擊“金融黑灰產”的戰役。
“感覺自己正在體驗‘偵探’的工作,想‘破案’真的是不容易。”某金融機構客服中心負責人王靜(化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她之前在公司只是負責客服工作,但現在的主要工作則是打擊“金融黑灰產”。
與王靜感受相同,另一家金融機構相關負責人杜宇(化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正在火車站候車,他正在協同公安機關辦案的路上。
據杜宇講述,他之前主要是做合同審查訴訟與監管合規相關工作,近年來配合公安機關打擊“金融黑灰產”已成了他的重要工作任務。讓他感受頗深的是,作為“金融黑灰產”種類之一的非法代理維權只是在網上“動動手指”,但對于需要解決問題的機構來說卻得“跑斷腿”。
監管部門、金融機構、研究機構等普遍認為,“金融黑灰產”表現形式多元復雜,發展態勢連點成面,造成財產損失達百億元級,嚴重侵害了金融消費者權益。當前監管部門不斷加大對“金融黑灰產”的治理力度,提升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質效。時至今日,從行業聯合共建“黑名單”,再到官方倡議指導,打擊“金融黑灰產”已經逐漸邁入“常態化”。
看似“餡餅”實為陷阱
所謂“金融黑灰產”即金融黑色及灰色產業,是指與金融領域相關的,利用非法手段牟取利益或行走在法律邊緣的,嚴重攪亂金融市場秩序的“產業鏈”。
近年來,一些披著“解決債務”“代理退保”“征信修復”等外衣的“金融黑灰產”組織及個人活躍在網絡上,為金融消費者制定所謂的“維權方案”,挑動消費者甚至冒用消費者身份對銀行及相關機構進行惡意舉報、投訴。
記者了解到,該類組織及個人一般是打著“反催收”“債權優化”等旗號的咨詢公司,借助互聯網搜索平臺、社交平臺等傳播渠道,以提供所謂的“代理維權”服務,通常要求消費者提供個人敏感信息并支付一定代理費用,誘導金融消費者通過無理纏訴、惡意投訴,達到減免債務目的。
就非法牟利層面來說,某金融機構向《證券日報》記者講述了一些細節:“這類組織一般提供多種服務和收費方式,比如,提供簡單的溝通話術與投訴方法來對金融機構施壓,收費標準約在1000元;提供相對簡單的委托代理投訴服務,收費標準在2000元至3000元不等,此外,如果需要線下拉橫幅‘債鬧’,價格還會更高。尤其在一線城市若借款金額較大,接受借款人全權委托,盡其所能向金融機構施壓以減免債務償還額度,其收費標準是所減免債務金額的30%至50%。”
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權益合伙人陳爽爽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對金融消費者而言,這看似是“餡餅”,但實際卻是陷阱。“以‘非法代理維權’為例,表面看起來可以為債務人減輕還款壓力,實際上債務人不僅需要支付一筆價格不菲的咨詢服務費,還可能會被誘導采用涉嫌違法違規的手段進行維權。消費者如果聽信教唆,可能會發生報假警、偽造證據資料等違法違規行為。”
從金融機構視角來看,非法代理維權是有跡可循的。海爾金融消費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舉例稱,實踐中,非法代理維權用戶在投訴話術上表現為“模板化、套路化、虛假化”,投訴表現出“纏訪、鬧訪”的特征。訴求一般表現為通過提供虛假證明材料提出減免貸款息費、本金分期,甚至本金減免等不合理要求。
事實上,近年來,紛繁復雜的“金融黑灰產”發展迅速,已造成嚴重財產損失。據馬上金融消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馬上消費金融”)聯合西南政法大學發布的《中國金融黑灰產治理研究報告》數據顯示,自2021年起“金融黑灰產”快速發展,造成財產損失達百億元級。
手段不斷翻新
隨著短視頻平臺的普及,“金融黑灰產”手段花樣也在不斷翻新,對于金融消費者而言更具迷惑性。
美股上市公司信也科技相關負責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當前非法代理維權等黑灰產出現了通過互聯網平臺擴大用戶觸達范圍等新特征。
“同業交流中,大家普遍面臨的問題是,部分短視頻平臺的管理缺乏對應的規范,導致失真的金融信息通過網絡快速傳播,一方面降低黑灰產組織獲客成本,另一方面可能導致消費者盲目相信,從而失去正常維權的初衷,并擠占正常用戶的維護權益通道。”某金融機構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事實上,“金融黑灰產”的種種行徑不僅侵害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影響相關金融機構的正常運營。記者從銀行、消費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小貸平臺等機構口中得出了相似的答案。
對于金融機構而言,“金融黑灰產”亂象擠占正常投訴維權渠道和資源。而以非法代理維權為名的“金融黑灰產”在機構端投訴占據了驚人比例。比如,河南中原金融消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原消費金融”)數據顯示,非法代理維權在該公司投訴中占比達到30%以上;奇富科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坦言,“初步統計,公司非理性訴求的纏訪投訴約占公司正常投訴的30%。”美團金服當前“金融黑灰產”類投訴約占該公司正常投訴信訪35%左右。在美團金服看來,非法代理維權已經上升到公司“安全管理”層面。美團金服相關負責人表示,“金融黑灰產亂象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相關機構的運維成本,影響金融普惠力度。”
也正因如此,談及“金融黑灰產”對金融機構帶來的影響,“擾亂正常消保秩序”是機構提及最多的。馬上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表示:“金融黑灰產加大的不僅僅是機構端的工作負擔,更多的是擾亂正常消保維權秩序。”
“對于‘金融黑灰產’,銀行機構主張應敢于斗爭、堅決斗爭,嚴厲打擊,因為其對于金融秩序的損害,對司法資源、監管資源、銀行服務資源的浪費都非常大。”某股份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認為,對于金融消費者而言,“金融黑灰產”將帶來經濟損失、征信影響、隱私泄露等危害,甚至會引發金融消費者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任危機。一是“金融黑灰產”組織實際可能是以“協助清債”為名實施詐騙;二是消費者向非法組織提供個人敏感信息可能被濫用或轉賣,帶來后續安全風險;三是“金融黑灰產”組織煽動消費者與金融機構對立,進一步惡化消費者對金融體系的信任,長期來看可能影響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轉。
行業呼吁合力共治
針對上述亂象,當前“金融黑灰產”治理工作以監管部門為核心,金融機構自發協作為主體,創新與合規并行,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全域覆蓋、相對完善的管控體系,對金融業健康有序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監管部門持續推進該領域治理工作,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比如,2024年5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警惕涉金融領域“代理維權”風險的提示》;11月份,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聯合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在京召開第一次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保護監管聯席會議提出,強化法規制度和政策措施協同,健全完善投訴處理、糾紛調解、公眾教育等方面工作機制。
機構側成效不斷顯現,此前,馬上消費金融牽頭發起了“打擊金融領域黑產聯盟(AIF)”,成為業內首個打擊金融黑灰產的組織;美團金服自2023年8月份以來,幫助消費者累計挽損40萬余元;四川新網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欺詐風險防控良好,2023年成功攔截貸款電信網絡詐騙案件上千起,攔截電詐資金超7000萬元,電詐案件攔截率超過90%;為了應對當前頻發的代理投訴現象,中原消費金融建立了“疑似代理”的標簽,區分場景制定針對性應對話術;同時探索視頻核身、聲紋識別等科技手段,提高黑產辨識力。
也有部分銀行機構對記者反饋成效。綜合來看,當前商業銀行在前端、中端、后端,對于風險預防、消費者體驗以及投訴的壓降等都做了大量工作,并在積極推動科技反制措施。
同時,伴隨關注度和必要性的逐步加強,基于“金融黑灰產”治理的研究與探討層出不窮,但仍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和片面性。從實踐來看,一些問題仍待解決。
“未來要推動業內數據共享。讓更多機構加入聯盟,共享的數據就會越來越多,大家群策群力在不同維度貢獻線索,黑灰產立案難、抓捕難、取證難的問題就能得到有效緩解。”馬上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說。
深圳樂信控股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則認為,打擊“金融黑灰產”仍需要司法、社會、行業等多方緊密協作,形成合力共同整治。需要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強化多部門間的協同治理機制,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監管效率與精準度,對發現的非法行為依法嚴懲以形成震懾。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分析,為了能更好地打擊這類非法行為,需要金融機構在做好金融服務的同時,進一步做好金融消費者教育,暢通金融消費者維權渠道。
責任編輯:宋璟
(原標題:圍剿“金融黑灰產” 行業呼吁合力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