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城鄉融合鋪展“新”畫卷
摘要:這里有全國唯一“中國春節文化之鄉”南充閬中傳承三千年的濃濃年味;有神奇的阿壩九寨溝翠海和冰瀑交織的“童話世界”;有宜賓南溪“萬里長江第一灣”的難舍鄉愁與和美鄉村。
中國發展網記者 王進
今年的這個冬天,旅游休閑或度假,不如到四川。
這里有全國唯一“中國春節文化之鄉”南充閬中傳承三千年的濃濃年味;有神奇的阿壩九寨溝翠海和冰瀑交織的“童話世界”;有宜賓南溪“萬里長江第一灣”的難舍鄉愁與和美鄉村。
前不久,記者隨“萬千氣象看四川”集中采訪活動媒體團一道前往四川多個市(州)調研采訪,從成都平原到攀西地區、從雪域高原到長江沿岸,巴山蜀水間,處處呈現出城鄉融合發展的壯美畫卷。
縣域經濟競相發展
在資陽市安岳縣“維記果品”生產車間,一條六通道的檸檬智能分選機馬力全開,剛從果園采摘回來的檸檬通過清洗、分揀、套袋、裝框等環節后整裝待發,即將出口菲律賓。深秋的涼山州會東縣,群山環繞、生機盎然,海拔3000米的高山風電場,潔白挺拔的風力發電機與追光逐日的光伏發電板交相輝映,繪就出一幕幕逐“綠”而行、向“新”而興的動人場景。
城鄉融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現代化四川的必答題。為此,四川省委提出了“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戰略,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做出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扎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決定,擘畫了全省城鄉融合發展宏偉藍圖。
近年來,四川省主動作為,將183個縣(市、區)劃分為37個城市主城區和146個縣域兩個板塊,創新開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運行監測,聚焦重點縣域強化城鄉一體頂層設計、做強產業支撐、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四川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子。2023年,全省縣域經濟總量首次突破3萬億元,城鄉居民收入比降至2.26:1,比2022年下降0.6個百分點。
其中,遂寧射洪市表現搶眼,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3年連跨三個百億臺階、2023年雙雙超過5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速31%、達到33億元。攀枝花市仁和區以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三大差距”為主攻方向,以搶占產業發展“新賽道”為突破口,2023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至1.81∶1,跑在了全國、全省縣域前列。
四川城鄉融合發展“重點在縣域、難點在鄉村”,要按照“抓好兩端、暢通中間”工作思路,寫好促進產業、要素、設施、治理“四個融合”大文章。以此為遵循,四川各地以縣域為重要突破口,以新型城鎮化為抓手,全力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涌現了一批具有鮮明辨識度、顯示度的產業強縣。
比如,“中國檸檬之鄉”安岳縣以城帶鄉、以產興城、興縣富民,2023年檸檬產業綜合總產值達154.3億元,產品暢銷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居全國首位。會東縣建成9座風電場,總裝機容量達81.58萬千瓦,發電量突破百億度,成為四川省新能源投產第一大縣。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四川183個縣(市、區)中經濟總量超過百億元的有91個,比上年增加5個;超過200億元的49個,比上年增加6個;超過500億元達到11個。2024年賽迪中國百強區(縣)排行榜中,四川百強區(縣)達20個,居西部第一。
縣域一頭連著城、一頭帶著鄉,是以城帶鄉第一線。當前,四川正按照“抓強壯干提弱”梯次發展總體思路,大力實施全國百強縣百強區鞏固提升和接續培育行動,加快形成強縣引領、錯位互補、協同共進的競相發展格局,縣域經濟結構正從“金字塔型”向“橄欖型”加速演進。
托底幫扶行動有力
走進甘孜州道孚縣鮮水鎮新江溝村,雪山之下,一座現代化的新疆溝溫泉酒店拔地而起,一個個裝修雅致、功能齊全的泡池房間呈階梯式分布,“2023年9月開業以來,日均接待游客100余人次、銷售額5000余元。”新江溝村駐村第一書記李昊陽說,以前這里只有一個水坑、一口泉眼,把“沉睡”的資源變成興村富民“一池春水”,得益于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援建和幫扶。
阿壩州壤塘縣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由浙江省對口援建,至今已培育非遺傳承人174人、學員1200余人,2023年營業額超過1000萬元,并衍生帶動宋畫唐卡、藏藥洗浴品等16個產業,全縣在成都、上海、北京等地建立“飛地”非遺傳習所23個,被評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造血式”幫扶讓非遺文化“軟實力”轉化為脫貧致富“硬支撐”。
四川183個縣(市、區)中,既有經濟總量超千億元的全國百強(區)縣,也有39個欠發達縣域,而且這39個縣域中37個是過去的國家級貧困縣,有20個屬于革命老區,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四川最大的省情。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根本出路在于按照省委決策部署,用好深化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
記者注意到,2023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印發《39個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十條措施》,9月正式啟動實施。四川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以“超常舉措”推動欠發達縣域加快振興發展。
提出深化先發帶后發市縣“1+1”結對幫扶,在產業發展、飛地園區建設、企業培育等方面敢為人先;創新開展國有企業帶縣“三級聯幫”機制,每個欠發達縣域確定1戶在川央企和1戶地方國企結對幫扶;省直部門根據職能職責提出針對性措施,共同推動任務落實。
今年以來,全省各地緊緊圍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決策,凝心聚力,把產業作為重中之重,聚焦城鄉要素自由流動,推動各項拖托底幫扶政策落細落實、見到實效。2023年,四川39個欠發達縣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806.8億元、同比增長6.1%,較2020年增長13.3%。今年一季度,39個欠發達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6%、高于全省0.5個百分點。
達州萬源市一座城、一條心、一起干,奮力打造全省托底性幫扶工作“萬源樣板”,金色糧油、綠色茶葉、黑色黑雞、褐色藥材、青色果蔬“五彩產業”蓬勃發展,今年一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5.6%,位居秦巴片區10個縣(市、區)第1名,今年1至7月,全市游綜合收入突破70.49億元。
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推動形成5個先發縣(市、區)、23個市級部門和15家企業共同托底性幫扶的“5+2+1”幫扶體系。創新實施 “4 項行動”強產興縣,全縣建成23 萬畝高山茶園,干茶產值達 13 億元,人均鮮葉收入5772元。
和美鄉村創新蝶變
深秋時節,走進成都簡陽市平武鎮尤安村,寬闊的黨群服務中心紅旗高高飄揚,漂亮的農民畫館,別具匠心的公園令人眼前一亮。近年來,該村打破行政邊界,運用“飛地”理念聯合13個村成立簡陽市六聯共興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抱團發展,2023年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超2億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3萬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3萬元。還投入4.5億元新建13個新農村田園綜合體,全村集中居住率達80%”。村民就地城鎮化,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安逸”生活。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近年來,四川省把鄉村振興擺在治蜀興川的突出位置,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焦小切口、大作為,緊緊扭住“人、地、錢”三個關節點,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創新鄉村生態價值多元轉化,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項目為抓手,強龍頭、補鏈條、樹品牌,建圈強鏈,增強鄉村內生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讓農業強起來、農村旺起來、農民富起來,縮小“硬差距”、填補“軟落差”,天府之國、生機勃勃,和美鄉村、創新蝶變。
攀枝花市鹽邊縣紅格鎮聯合村農文旅融合創新,曾經的“爛壩地”變身成城市“菜籃子”,人均年收入約2.7萬元,全村609戶村民有轎車800多輛,百年古村散發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
內江市長壩村共建共治共享推動鄉村發展治理,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鵝卵石“果園”“菜園”,扮靚和美鄉村“大環境”。村民自治設立“環境清掃日”,組成“潔衛士”小分隊,全面提環境衛生,曾經臭氣熏天的爛泥塘變成了村民“網紅打卡地”。
阿壩州理縣佳山村是典型的羌族聚居村寨,近年來按照“桃源佳山—藝術鄉村”發展思路,打響佳山“紅富士”金字招牌,培育“互聯網+”新興業態,網絡直播等年均銷售特色水果 200 余萬斤,榮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
漫步在宜賓南溪區“萬里長江第一灣”的綠道上,看江水依依清波去,長江村田園美景惹人醉。近年來,長江村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積極培育發展民宿等新業態,傳統農業村變身農文旅融合發展樣板村,“菜—稻—菜”水旱輪作種植模式在全省推廣,榮獲“全國十大美麗鄉村”稱號......
郡縣治、天下安,郡縣富、天下足??h城位于“城尾鄉頭”,是高質量發展的底部支撐,鄉村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只有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國統一大市場才能真正循環起來。當前,四川正科學系統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協同用力,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兩翼”齊飛,著力塑造城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實現城鄉更高質量融合發展。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