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新能源消納形勢仍值得關注
——訪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黨委書記、院長杜忠明
摘要:為促進碳市場和電力市場協同發展,下一步建議做好碳市場、電力市場規劃和行業發展規劃的銜接,做好碳市場與電力市場接口關系的頂層設計,推動碳市場與電力市場關鍵數據互聯互通。加快構建包含多種交易品種、精細化結算方式的現代電力市場體系,加快為新型電力系統的各類技術應用提供價格信號和市場環境,并為微觀市場主體的行為創新提供新的廣闊應用場景。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 白雪
7月14日下午,電力規劃設計總院(以下簡稱“電規總院”)在京發布智庫報告——《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20》和《中國電力發展報告2020》,電規總院黨委書記、院長杜忠明就報告的熱點問題答記者問。
問:《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20》和《中國電力發展報告2020》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今年的報告與往年相比有什么不同?
杜忠明:《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20》分為七個篇章,分別是綜合篇、能源消費、能源供應、能源技術、能源政策、國際合作和行動展望;《中國電力發展報告2020》分為十個篇章,分別是發展綜述,發展環境、需求分析、電源發展、電網發展、供需形勢、電力經濟、電力改革、政策解讀和觀點匯編。報告系統總結了“十三五”行業發展取得的重大進展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研判了未來三至五年發展趨勢,提出了有關建議,并針對“電力供需形勢”“新能源消納舉措”“碳市場與電力市場的關系”“新型儲能發展趨勢”“能源與城市融合發展思路”等行業關注的熱點問題闡述了電規總院觀點。
今年是電規總院連續第五年發布《中國能源發展報告》和《中國電力發展報告》,五年來,電規總院始終秉承服務政府、服務行業、服務社會的宗旨,堅持專業權威、科學客觀、問題導向、面向社會,突出重點、熱點和難點,及時反映行業新特征和新動向,為政府決策、行業發展和企業進步提供技術支撐,得到了全行業廣泛關注和業內高度認可。
消納已發展成為影響新能源發展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問: 去年9月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而新能源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要力量,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展又面臨什么樣問題?電規總院對新能源的發展有什么意見建議?
杜忠明:在我國新能源行業起步階段,新能源發展的重心聚焦在資源側,主要由資源條件決定開發規模布局。在國家政策大幅激勵下,市場主體踴躍參與新能源投資建設。到“十三五”期間,消納問題開始成為決定新能源開發布局的關鍵約束性指標,新能源發展的重心由資源開發側轉向系統消納側,今天,消納已發展成為影響新能源發展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十三五”初期,三北地區新能源消納形勢十分嚴峻,一度出現大范圍、大規模的棄風、棄光,到2017年,新能源消納的緊張形勢達到峰值。自2018年開始,全國新能源利用率逐年提升,到2020年全國風電平均利用率已達到96.5%,光伏平均利用率達到98.0%,均處于國際較高水平。其中,新疆、甘肅、內蒙古、吉林等重點省區,先后解除了新能源投資紅色預警,全面完成了2020年新能源利用率目標。
究其原因,“十三五”初期新能源消納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新常態下用電增速大幅降低和新能源開發布局過于集中,局部調節能力和外送互濟能力未能匹配新能源的發展速度;而后三年消納矛盾緩和則是由于全國用電增速恢復和國家對新能源建設布局實施了監測預警和科學管控,但在消納環節至關重要的系統調節能力建設和高比例新能源外送能力建設成效并不顯著。
“十四五”期間,新能源發電將迎來又一個大發展。經電規總院測算,在“30·60”戰略的大背景下,“十四五”我國新能源年均裝機規模將達到歷史新高,2025年全國新能源并網裝機將達到10.5億千瓦左右,“十四五”新能源新增發電量占全部新增電量的比重,將由“十三五”的25%快速提升至45%。由于我國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建設總體處于滯后狀態,跨省區新能源電力配置水平也有待進一步提升,疊加新的變化與挑戰,“十四五”新能源消納整體面臨著嚴峻形勢。今年1~5月,青海、蒙西等局部地區已出現棄風棄光增長苗頭。“十四五”建議高度關注新能源消納問題,盡快采取可落地見效的消納措施,防范局部性棄風棄光增長演變為消納問題的全局性反彈。
促進碳市場和電力市場協同發展
問:在“30·60”戰略下,建立與清潔低碳的能源體系相適應的市場化體制機制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建設情況如何?碳市場啟動后,將會對電力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有什么應對的意見建議?
杜忠明:我國的碳市場建設以試點方式起步,2011年,國家明確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等7個地區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到2020年,7個主要試點全年碳市場成交總量達到0.56億噸,成交總額為15.44億元。目前,全國碳市場整裝待發,擬采用“雙城”模式,上海負責交易系統建設,湖北武漢負責登記結算系統建設。
隨著全國碳交易市場啟動運行,電力市場建設將面臨新的形勢和影響。一是碳市場推動電力市場資源配置效果低碳化。碳交易的成本將傳導至電力市場,改變現有發電機組的競爭格局和電力市場價格,部分高排放的火電由于疊加了碳交易成本,在電力市場的競爭力可能大幅下降。
二是碳市場促使電力市場交易品種多樣化?;痣姵杀镜脑黾又苯佑绊懥税l電結構和系統運行方式,為了讓電力市場正確反映電力系統在電力支撐、安全運行和實時平衡等方面的需求,要盡快健全綠電交易、容量交易、發電權交易、輔助服務交易等多樣化的交易品種。
三是碳市場造成市場主體決策場景多樣化。市場主體為了實現投資效益最大化,在投資建設和運行管理環節必須面對雙市場聯合決策的復雜局面:在投資建設上需要綜合考慮建設什么類型的電廠、對高排放老舊機組采取何種處置方式或技改方式;在運行管理上要統籌考慮碳倉位管理、碳資產托管等因素,在電力中長期交易和現貨交易、電能量交易和輔助服務交易、金融性交易和物理性交易中做出合理抉擇。
四是碳市場要求電力市場結算方式精細化。傳統電力市場結算方式難以支持碳蹤跡溯源,需要在電力市場實現分品種精細化結算,實現用電來源和交易流程的可追溯,為更加精準的碳市場核算核查提供條件。
為促進碳市場和電力市場協同發展,下一步建議做好碳市場、電力市場規劃和行業發展規劃的銜接,做好碳市場與電力市場接口關系的頂層設計,推動碳市場與電力市場關鍵數據互聯互通。加快構建包含多種交易品種、精細化結算方式的現代電力市場體系,加快為新型電力系統的各類技術應用提供價格信號和市場環境,并為微觀市場主體的行為創新提供新的廣闊應用場景。
新型儲能將邁入規模化、市場化發展階段
問:可以看出,儲能技術必將對“30·60”目標的實現發揮重要作用,我國新型儲能發展現狀和趨勢是什么?在實現“30·60”戰略上,新型儲能主要有什么應用場景?
杜忠明:在政策推動和技術創新示范帶動下,“十三五”以來我國新型儲能發展取得重要進展,截至2020年底,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超過300萬千瓦,基本實現了由研發示范向商業化初期過渡。未來,作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基礎,新型儲能將邁入規?;?、市場化發展階段,經電規總院測算,預計“十四五”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總需求在3000萬千瓦以上。
新型儲能結合其技術特點和優勢,未來可能廣泛應用于如下場景:一是建設系統友好型新能源電站。通過配置儲能,并輔以高精度長時段新能源功率預測、智能調度運行等技術,可以將不穩定的新能源出力轉化為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提升新能源發電的并網友好性和電網支撐能力。
二是支撐綜合能源基地高比例新能源外送。通過在綜合能源基地按照多能互補一體化模式配套儲能項目,優化電源出力曲線,提升跨省區輸電通道的利用率和新能源電量占比,促進大規模新能源開發利用。
三是延緩和替代輸變電設施投資。在電網末端、偏遠地區,通過建設新型儲能項目,解決長距離輸變電工程供電不經濟等問題、提升電網末端供電能力;在變電站布點擴容困難的中心城區,合理布局一定規模的電網側儲能項目,緩解輸電阻塞、延緩或替代輸變電設施升級。
四是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系統級的新型儲能電站具有調頻、調壓、頂峰、事故備用、黑啟動等多種功能,通過在電網關鍵節點布局儲能電站,可以提升系統靈活調節能力和安全穩定水平,提升電網抵御突發性事件和故障的能力。
五是構建用戶側分布式能源系統。通過負荷側配置儲能,提升用戶自平衡能力,滿足用戶多元化、精細化、定制化用能需求,降低用戶的綜合用能成本,有效提升系統供電保障能力和綜合運行效率。
責任編輯: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