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上游責任 采取“深度”行動行動
摘要:目前重慶已建成上線全國首個覆蓋碳履約、碳中和、碳普惠的“碳惠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平臺,累計核發排污許可證6518張,組織企業交易3.6萬余次、交易額7.04億元。
雷茂盛 本報記者 | 王健生
重慶生態修復展現山清水秀。2021年,重慶市在長江上游率先印發實施《重慶市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十四五”建設規劃》,創新性地提出“守好山”“治好水”“育好林”“理好田”“凈好湖”“植好草”“護好魚”七項主要任務,形成包含815項工程、總投資約2815億元的重點項目庫,切實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圖為工人在重慶廣陽島生態修復二期項目作業。新華社
2021年底的一天,重慶市細雨蒙蒙,天氣微涼。記者在“廣陽島”微信小程序預約后,乘船登上被重慶人譽為“長江風景之眼”的生態島。
由西向東穿行在金色大道上,兩側梧桐已由綠轉黃。遠處的斑頭雁飛過,時而掠動微風中輕搖的巴茅叢,時而輕點江面泛起一片漣漪。
四面環江的廣陽島,位于重慶市南岸區明月山、銅鑼山之間。高顏值的稀缺山水資源,讓這里差一點成為房地產開發商的“饕餮大餐”。
“大開發”按下終止鍵后,廣陽島進入休養生息、自然恢復、生態修復階段。通過還島于民、還島于自然,廣陽島“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雛形顯現,成為重慶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系統的一個縮影,成為“讓世界看重慶”的生態展示之窗。
叫停大開發 打造生態島
73歲的夏孃孃是廣陽島最早拆遷的一批老島民之一。據她回憶,拆遷初期,聽得最多的關鍵詞是“美國長島”。2015年之前,廣陽島擬建成與美國長島相似的一個區域,規劃了300萬平方米的高端房地產開發用地,準備開山修路,搞大規模開發。
2017年8月,重慶大開發急剎車,叫停廣陽島房地產項目。廣陽島的命運,由此發生轉折,圍墻也換上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標語。
此后,重慶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深入貫徹到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全過程各方面。圍繞這一理念,廣陽島走上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我曾以為,廣陽島將成為少數人的樓下專享風景。”夏孃孃告訴記者,“當廣陽島揭開神秘面紗,對市民有限預約開放,我才意識到,廣陽島是我們全體市民的最美會客廳。”
據重慶市發展改革委長江處負責人介紹,為深入推進廣陽島片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研究制定了《重慶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方案》,從生態產品調查監測、價值評價、經營開發、保護補償、保障和推進機制等方面,著力構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政策制度體系,促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
重慶堅持以“自然恢復+技術創新”模式修復生態。一方面,廣陽島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森林面積達44平方公里,山水林田湖草面積占比超過60%,記錄的植物、魚類、鳥類分別增加至500余種、154種、191種;另一方面,有力推動解決消落帶治理難題,運用物種篩選、群落構建和應對洪水沖蝕“三大技術”,篩選出成功抗洪水沖刷的群落類型46種,研發“家族式巴茅種植工法”等實用工程措施10項。
廣陽島“以科技創新破解消落帶治理難題”“建立‘一院一室’跨區域司法保障機制”的經驗做法,入選《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經驗做法第一批清單》,并得到國家發展改革委充分肯定,在沿江11省市推廣。
算清“四筆賬” 治理錳污染
重慶以秀山縣為重點,狠抓錳污染治理,以嚴格的標準淘汰錳行業落后產能,以強有力的舉措推進產業轉型。
據了解,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作出安排部署,重慶市原市長唐良智兩次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落實并赴秀山縣實地調研督導,系統研究錳污染問題整改,要求算清楚政治、經濟、生態、民生“四筆賬”,綜合施策、深入推進錳污染治理工作。
重慶市長江辦5次赴秀山縣實地調研督導、檢查調度,詳細掌握涉錳企業及尾礦庫污染治理情況,科學分析問題整改措施,并就整改不到位問題開展約談。
重慶印發實施《重慶市加快淘汰錳行業落后產能工作方案》,從資源開采、生態環保、安全管理、產業轉型等方面綜合施策,推動錳污染系統綜合治理、倒逼錳行業綠色轉型發展。同時,印發實施《關于支持秀山發揮渝東南橋頭堡城市作用工作方案》,堅持一手抓錳污染治理、一手抓產業綠色轉型。
目前,秀山縣納入淘汰退出的29家錳礦開采企業已全部停產,201個錳礦開采井硐已封閉198個,納入淘汰退出的19家電解錳企業已全部停產。
以案促整改 上線“碳惠通”
在加強長江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過程中,重慶始終把突出環境問題整改作為長江大保護工作重中之重,堅持建立臺賬、按月調度,掛圖作戰、打表推進,由點及面、系統深入開展長江大保護工作;加強統籌協調、工作調度、督促檢查,壓實區縣主體責任和部門行業指導責任,認真部署、深入開展“以案促改”工作,深化舉一反三,全面排查關聯性、衍生性問題,一體整改推進。
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對于第一輪、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的水產養殖尾水直排、“散亂污”企業廢水直排散排等涉水問題,重慶全部達到整改要求。
為扎實推動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化工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礦庫污染治理,重慶堅持標本兼治,著力消除水環境污染隱患。
城鎮污水垃圾處理方面,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市城鎮污水收集管網長度達到16458公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維持在100%。
化工污染治理方面,全市8個建檔立冊化工園區均實現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并達標排放。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面,重慶長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沿線8573家規模化養殖場建設了糞污處理設施,農藥化肥使用量連續5年負增長。
船舶污染治理方面,全市177個內河主要港口實現碼頭信息系統全覆蓋;率先在全國內河開展船舶拆除或封存重油設施行動,重慶籍362艘燃燒重油船舶全部拆除或封存燃燒重油裝置;在巴南區麻柳建成投用長江中上游首座LNG加注站;推廣應用純鋁質、純電動力客渡船130艘。
尾礦庫污染治理方面,已完成16座(共27座)長江經濟帶尾礦庫閉庫工作。
據透露,目前重慶已建成上線全國首個覆蓋碳履約、碳中和、碳普惠的“碳惠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平臺,累計核發排污許可證6518張,組織企業交易3.6萬余次、交易額7.04億元。
責任編輯:蔡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