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循環經濟在行動!2021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在京召開
摘要:在雙碳目標提出一周年之際,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主辦以“碳中和——循環經濟在行動”為主題的論壇,共同探討循環經濟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領域、實施路徑和具體措施,發揮國家級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和平臺智庫作用。
△ 2021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 白雪
9月24日,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在京舉辦2021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在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向世界宣布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雙碳目標提出一周年之際,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主辦以“碳中和——循環經濟在行動”為主題的論壇,共同探討循環經濟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領域、實施路徑和具體措施,發揮國家級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和平臺智庫作用。出席論壇的嘉賓有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解振華,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李壽生,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顧問、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杜祥琬,原冶金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涌,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副司長趙鵬高,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傅小鋒,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副司長尤勇,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副司長周志強。參加本次論壇的有國務院有關部門相關司局、部分地區發展改革、工信、生態環境等部門和園區管委會代表,相關行業協會、大專院校、研究機構、新聞媒體、會員單位和企業的代表。論壇開幕式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朱黎陽主持。
△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 朱黎陽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李壽生首先致辭。他代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多年來關心和支持我國循環經濟事業發展的領導、企業家、專家、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結合論壇主題,他談了三點認識。第一,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十分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也是行業發展的重大機遇,未來隨著雙碳目標的落實,落后、低效產能將加快退出,新能源、新材料以及高端制造業將會迎來低碳發展的新機遇。第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徑。雙碳目標,絕不是放慢發展,更不是不要發展。雙碳目標是在循環發展基礎上的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石化行業正在大力推進傳統業務低碳轉型升級,關鍵措施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第三,實現雙碳目標、發展循環經濟,是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多方參與、合作共贏。這次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臺,各參與方積極賦能,共同發展。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 李壽生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解振華作題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旨演講。他指出,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成立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制定并將陸續發布“1+N”政策體系。循環經濟有助于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從源頭上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脫鉤,在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將作為近期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的十大行動之一。他指出,循環經濟強調資源集約節約循環利用,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為碳達峰碳中和做出貢獻,有的已得到實踐驗證。如工業余熱循環利用項目、生物質廢棄物發電項目、水泥等工業過程減排項目等,已納入清潔發展機制(CDM);建筑垃圾制備低碳預拌混凝土、余能回收利用、非碳酸鹽原料生產水泥、水泥生產中增加混材、生物質熱電聯產、秸稈生產人造板等已納入CCER方法學備案清單。發展循環經濟為降低碳排放提供可行路徑。2020年,我國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共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6億噸。發展循環經濟為保障資源安全提供重要支撐,還為擴大就業提供產業載體。他介紹,當前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主要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重要路徑選擇。歐盟頒布了新版循環經濟行動計劃,法國公布了循環經濟路線圖,德國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實現2045年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重要路徑,日本提出了第四次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計劃,沙特等國提出了“碳循環經濟”理念。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曾提出“零碳電力、零排放汽車、零碳建筑、零廢物制造”等“四個零”設想,“零廢物制造”就是循環經濟。國際社會已經形成了加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循環經濟趨勢。
他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循環經濟項目并指出,“循環利用是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要求,全國都應該走這樣的路”。我們應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從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能源資源安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加速轉型和創新,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他從四個方面談了如何通過創新推動發展:一是加強機制、法規和政策創新;二是鼓勵商業模式創新;三是強化科技創新;四是促進國際合作創新。
△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解振華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民族振興、實現現代化,進行經濟結構與社會治理轉型指明了方向,這預示著中國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將會出現深刻的變革。碳中和的核心是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大自然吸收量達到平衡。實現碳中和,不僅是能源問題,也是社會經濟與地緣政治問題,更是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碳中和是衡量結構轉型和發展模式轉變的指標,是一項系統工程,而循環經濟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和戰略舉措。2019年,通過回收廢鋼、廢鋁、廢紙、再生塑料,全國累計減排了11億噸二氧化碳。廢鋼煉鋼比鐵礦石煉鋼可減少86%的廢氣、76%的廢水和97%的廢渣。
他從四個方面提出了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建議:一是全面梳理電力、工業、交通建筑領域的循環經濟技術,按技術成熟度、減排效應、成本核算指標,確定標準后在全國推行;二是組織循環經濟共性技術研發和推廣,特別是政府要支持中小企業在循環經濟方面技改的共性技術研發和推廣;三是開發消費端的循環經濟技術和產品;四是推動循環經濟的市場機制建設。
△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 劉燕華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作題為《廢棄物資源化助推碳達峰碳中和,由“無廢城市”試點走向“無廢社會”》的主旨演講。他指出,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均擁有資源量有限,資源循環利用具有戰略性意義,要由無廢城市試點走向無廢社會。無廢并不是沒有廢物,而是廢棄物源頭減量化和高比例的資源化利用,是循環發展的典型內涵。他認為,碳達峰是指高質量經濟發展同時的達峰,是產業結構優化和技術進步導致碳強度逐步降低實現的達峰,不是攀高峰、更不是沖高峰,是瞄準碳中和的達峰。
他就從無廢城市到無廢社會,助推雙碳目標實現,分享了以下幾點建議:第一,減少填埋,增加分類后資源化利用;第二,增加可再生能源或生物質能源;第三,發展廢舊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的回收、再生利用;第四,應對能源轉型的新問題,重視風力發電葉片、太陽能光伏電池板、電動車電池回收利用等問題。
△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
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副司長趙鵬高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致辭。他指出,要深刻認識黨中央作出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的重大意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徑,是培育新興戰略產業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抓手,是把握戰略主動,增強國際治理體系主導權的重大舉措。 他指出,碳達峰、碳中和任務十分艱巨,是一場硬仗,其艱巨性是由我國所處發展階段、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等決定的。未來一段時期,要全面重塑我國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生產生活方式,挑戰前所未有,主要表現在:發展任務艱巨,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較短;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替代難度大;非化石能源發展面臨多重制約;產業高能耗、高排放、低能效問題并存;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能力亟需加強;應對氣候變化面臨巨大國際壓力。他強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循環經濟關注生產、流通、消費、回收的全過程,強調資源循環利用。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正會同有關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研究起草相關文件,其中發展循環經濟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的措施,在相關的文件中都有充分體現。他對中國循環經濟協會近年給予發展改革委環資司相關工作有力支撐表示感謝。趙鵬高副司長還就碳達峰、碳中和近期有關工作作了報告。他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要堅持全國一盤棋,加強集中統一領導,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等基本原則,正確處理好發展與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政府和市場、發展和安全的關系,確保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行穩致遠。一要緊扣目標分解任務。二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入開展重大問題研究。三要狠抓工作落實。他介紹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主要路徑分為4個階段,即2021—2030年為碳達峰期,是戰略準備階段;2030—2035年為平臺期,也就是戰略相持階段;2035—2050年為碳排放下降期,就是戰略進攻階段;2050—2060年為碳中和期,就是打掃戰場階段。他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將實施以下舉措:一是優化產業結構。二是調整能源結構。三是節能提高能效。四是發展循環經濟,其中包括,“十四五”時期,將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抓住產業園區“主戰場”,深入推進循環化改造,促進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循環使用;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推進廢舊物資回收網點與生活垃圾分類網點相融合,促進再生資源產業高水平集聚發展;推動農林廢棄物高效利用,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鼓勵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五是加強技術創新。六是提升碳匯能力。七是完善政策機制。八是加強國際合作交流。
△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 趙鵬高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作題為《碳中和轉型新格局下發展循環經濟的挑戰、機遇和對策》的主旨演講。
他指出,要全面科學地理解雙碳戰略及循環經濟的作用,并建議優先制定碳中和長期戰略及各項規劃,明確重大時空布局和轉型路徑,短中長期目標相結合;要全國一盤棋,科學認識和探索氣候變化應對、碳中和轉型發展規律,準確把握開放系統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特征,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及相關結構性變革,防止一刀切,實現公正轉型;要分行業分領域分區域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和優先序,采取適應性管理。全球范圍內,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來推動實現經濟綠色增長和氣候目標,已成為重大選擇和共識路徑,利用“N零理念”助力碳達峰碳中和。他指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面臨挑戰,在后全球化的復雜國際環境下,基于我國資源稟賦、雙循環及雙碳目標下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發展循環經濟依然是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和促進綠色低碳轉型的有效手段與重要選擇。當前,采礦流程管理粗放、冶煉加工工效不高、污染時空跨度大,資源對外依存度高,緊缺關鍵礦產資源安全風險居高不下。他就雙碳目標下發展循環經濟給出了政策建議:以雙碳引領完善重點循環經濟制度,統籌制修訂循環經濟促進法、資源綜合利用等法律制度,加強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減少碳和生態足跡,總結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經驗,因地制宜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強綠色供應鏈管理;完善城市循環經濟相關業務的綜合運營服務制度,要建立循環經濟的碳減排評價體系,完善碳減排貢獻核算方法,制定循環經濟的碳去除認證監管框架;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建立循環經濟行業和產品的資源效率標準標桿標識,建立MRV體系,推動環境、社會與治理與有效公眾參與;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創新,加強綠色循環產業鏈接、多源固廢協同處置技術研發創新。
△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 王毅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涌作題為《碳中和——循環經濟在行動中》的主旨演講。他指出,碳中和是碳元素的循環經濟。碳中和將成為研究、科技開發、投資、生產消費和流通等決策的依據。
他指出,高質量發展要做到高產值、低能耗。現在煉油的能力達七億噸,石化產品聚乙烯有三千萬噸,只有5%的油轉化成產品,希望未來80%的油都做成材料,把碳留在材料內,要加強循環經濟技術創新,將來化工要從熱化工變成電化工。他認為,在未來碳中和思想將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驅動力。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就是要從工業化時代轉變成信息化時代,轉變成可再生能源主導的時代,將化石燃料變成材料,不斷的循環利用,循環經濟時代也就到來了。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金涌
在致辭與主旨演講結束后,舉行了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碳中和工作委員會揭牌儀式。根據協會章程,經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常務理事會審議通過,成立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碳中和工作委員會。該委員會將成為協會開展雙碳工作的專業平臺,充分發揮橋梁紐帶和智庫作用,為雙碳工作主管部門提供決策支撐,同時為地方政府、產業園區和廣大會員提供專業服務。劉燕華副部長、王毅副院長、趙鵬高副司長,朱黎陽會長,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黨組成員、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碳中和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志軒一起為碳中和工作委員會成立揭牌。
隨后進行的政策權威報告環節,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常務副會長趙凱主持。來自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生態環境部相關司負責同志作了演講,全面解讀國家相關政策。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傅小鋒作題為《發揮循環經濟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演講。他認為,循環經濟是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途徑,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問題的基本政策。科技創新是實現循環發展和提質增效的核心驅動力。國家高度重視循環經濟領域科技創新,通過重點研發計劃部署了一批重點科技項目。下一步,科技部積極推進支撐循環經濟發展的綠色技術創新,“十四五”在重點研發計劃設立循環經濟關鍵技術裝備重點專項,進一步聚焦循環利用體系構建,推動產品綠色生態設計過程清潔生產、高值利用、技術成果綜合集成示范,加強產學研結合,進一步優化科技計劃的實施方式,充分發揮企業示范引領作用。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和綜合利用司副司長尤勇作題為《推動工業綠色發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演講。他指出,“十三五”工業綠色發展取得的積極成效,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下降45%,綠色低碳產業快速發展,綠色制造體系逐步擴大,循環經濟成為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方面。“十四五”時期,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緊抓綠色發展,加快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全面推進綠色制造:一是積極培育綠色經濟增長,壯大節能環保裝備、再生資源、再制造產業;二是著力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三是創新和完善政策和標準體系,加大對工業節能和綠色發展重點項目支持;四是深化國際合作。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陸新明副司長作題為《關于“雙碳”工作的幾點思考》的報告。他指出,新的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可以用四個“前所未有”來認識,即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反響熱烈前所未有、困難挑戰前所未有。他表示,下一步工作要繼續嚴控“兩高”行業新增產能,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產業結構優化的關鍵是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同時,要不斷完善治理體系,加快建立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制度框架;加快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法》,推動碳排放權交易條例盡快出臺;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加快建立與碳達峰、碳中和及國際履約相適應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監測、統計、核算和報告制度;研究推動低碳示范城市創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以及碳中和相關試點示范,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模式。要強化監督考核,將“十四五”碳強度下降18%的約束性指標分解到地方加以落實;將雙碳有關工作納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
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周志強副司長作題為《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的報告。他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危廢環境監管和能力建設,2021年5月國辦印發《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改革實施方案》。
他介紹,生態環境部采取多種措施,努力促進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新建危險廢物集中焚燒處置設施處置能力原則上應大于3萬噸/年,鼓勵采取多元投資和市場化方式建設規?;U利用設施;根據企業環境信用記錄和環境風險可控程度,以“白名單”方式簡化危險廢物跨省轉移審批程序,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修訂發布《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實施豁免管理,促進危險廢物資源化利用,降低企業危險廢物管理和處置成本;推進《危險廢物轉移管理辦法》修訂,提高危險廢物轉移管理效率,切實降低企業負擔;完善危險廢物鑒別制度,開展全國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工作。他表示,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在危廢環境管理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危廢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及業界溝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當天下午論壇開始,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朱黎陽發布了循環經濟助力碳達峰的報告。這是第一次有關循環經濟關鍵領域、關鍵方面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的路徑研究。朱黎陽指出, 2021年,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的要求,組織有關行業機構、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循環經濟應對氣候變化貢獻的研究。在參考了業界公認的方法學,以國家統計局等有關部門相關行業報告和權威學術文獻等公開發布數據的基礎上,就循環經濟重點領域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貢獻進行了量化研究,形成了《循環經濟助力碳達峰》研究報告1.0版。
課題組研究發現,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支撐碳減排的領域主要有資源再生循環利用、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生物質廢棄物能源化利用、余熱余能回收利用、園區循環化改造和再制造五個領域,主要由材料替代、流程優化、燃料替代、能效提升、產品循環包括二手產品再生等方面。研究顯示,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徑之一。展望“十四五”,發展循環經濟對我國碳減排的綜合貢獻率預計將達到30%,2030年實現碳達峰的時候,貢獻率將達到35%。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將繼續組織力量持續深化研究,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不斷提升報告的質量,推出報告的2.0版、3.0版、4.0版。
下午的論壇安排了領先企業發言和兩場精彩的對話。第一場對話主題是廢舊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建設與碳中和,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副會長原慶丹主持。濟南恒譽環??萍脊煞萦邢薰径隆⒍冂娝臌愖鳌兑钥萍紕撔峦苿庸虖U危廢資源化綜合利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發言,重點介紹了該企業研發的高分子有機廢棄物裂解解決方案,以及熱解處理技術和裝備。陶朗集團負責循環經濟業務副總裁常新杰作《塑料的循環經濟轉型助力資源節約與碳中和》的發言,與大家分享了國際上塑料循環利用的一些先進的理念和經驗,強調了塑料循環經濟的三重效益。
在對話環節中,生態環境部固體司固體處副處長高興保、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與環境分院院長林翎、中科院過程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李會泉、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資環部循環經濟處處長羅恩華、國家發改委宏觀院體改所副處長張德元、北京建工資源循環利用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爍、山河智能副總經理朱建新、阿里研究院產業研究中心秘書長郝建彬參加。大家圍繞廢舊物資回收體系建設、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環保監管、科技支撐、標準引領、再制造產業發展、二手商品市場建設、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下午的第二場對話及先進企業發言,主題是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與碳中和,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秘書長郭占強主持。ABB中國總經理康亮作《企業碳中和路徑研究與實例》的發言,分享了跨國公司在實現碳中和方面的理念和雄心,以及相關實施方案、行動。深圳環??萍技瘓F股份有限公司慎義勇高工作《危險服務高值化綠色利用技術及發展趨勢》的發言,介紹該公司把危廢中各種有價元素資源化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并減少危害性,實現經濟和環境雙贏。
參加論壇第二場對話的嘉賓有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綜合利用處處長程慧強,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處長張凡、北京大學教授王學軍、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循環經濟研究室主任楊春平、清華大學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院長么新、清華大學循環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兵、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資環部循環經濟處副處長木其堅。大家就構建支撐碳減排的循環產業體系、雙碳背景下構建循環經濟生產體系、促進工業綠色發展、打破資源利用與碳排放關聯、產業層面技術需求、體制創新、碳核算等進行了具體而深入的研討交流。
本次論壇得到了深圳市環保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石家莊循環化工園區管委會、濟南恒譽環??萍脊煞萦邢薰?、ABB(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建工資源循環利用投資有限公司、陶朗集團的共同支持,他們在循環經濟領域里取得了行業矚目的成就。
責任編輯: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