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學中心舉行珠江科學大講堂第88講 探討碳達峰碳中和
摘要:如何實現碳中和目標?廖翠萍認為,要通過節能提效、能源替代和碳移除來實現。同時,提高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全球的共識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選擇。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皮澤紅報道 9月25日上午,珠江科學大講堂第88講在廣東科學中心學術交流中心多功能廳如期舉行。本期大講堂由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廖翠萍帶來主題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科技探索》演講;本次活動由廣州市科技局、廣東科學中心、羊城晚報社、廣東省科普新媒體聯盟聯合主辦。
什么是碳達峰、碳中和?廖翠萍說,碳達峰是指某個國家和地區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后進入平臺期和持續下降期。碳中和是指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與全球人為二氧化碳吸收量在一定時期內達到平衡。而凈零排放是指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與人為排放吸收量在一定時間內實現平衡。
應對氣候變化,可以采取哪些行動?廖翠萍說,首先節能能源資源、減少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的使用。積極發展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非化石能源。增加森林碳匯、提高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創新低碳技術,發展生態農業與工業,提高公眾保護全球氣候的意識。很重要的進步就是創新低碳技術的進步和實現,才可以實現上述的目標。
如何實現碳中和目標?廖翠萍認為,要通過節能提效、能源替代和碳移除來實現。同時,提高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全球的共識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選擇。
曬衣服和取暖,是人們普及熟知的太陽能利用方式。在寧夏銀川,就建設有一個一望無際的太陽能地面電站,這里有1GW就是一千個兆瓦,而最早的核電站一個反應堆也就只有1GW,而這里大量的能源使用可以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同時在這些地面電站下面還種滿了寧夏著名的特產枸杞。
事實上太陽能的開發利用遠遠不止這些。人造衛星上的能源驅動是由太陽能電池板供應電力;還有瑞士的太陽能飛機完成了環球飛行;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到汽車上,船舶上等。
除了太陽能,廖翠萍還提到了風能發電技術、海洋能、等生物質能源技術。從最早的風電機組可能只有幾十千瓦(55-750千瓦)到現在技術進步是大型化的8-10兆瓦的風電機組,裝機容量1年200小時發電的話,大家可以計算到現今發電量增加了多少倍。而海洋能方面的研究如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等等,則有著很多突出的成果,海洋不僅提供海洋的物種資源,還提供了很多的能源資源。如波浪能發電,可以持續的發出電并穩定供應。此外,目前比較熱的氫能、氫燃料電池車;可以抽取和利用的地熱能;光伏發電;俗稱“可燃冰”的天然氣水合物;這些都是可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技術探索。要能夠滿足人類大量的能源消費,都是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來滿足和推動。
有現場觀眾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主要是能源結構轉換,主要是指大企業和國家政策的導向才可以改變的,而對普通老百姓來講,有怎樣的渠道可以參與到“雙碳”行動?廖翠萍說,從個人行為做起。首先在能源領域上可以在家里節電節能,家用電器一級能源都是屬于節能減排行為;出行乘坐公交系統;外地會議實現線上召開。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