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壓力下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
摘要: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對2022年價格走勢是上推和下拉壓力并存,總的看2022年物價漲幅要高于2021年,但仍然是結構性上漲,穩定物價主要是防止出現結構性問題。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對2022年價格走勢是上推和下拉壓力并存,總的看2022年物價漲幅要高于2021年,但仍然是結構性上漲,穩定物價主要是防止出現結構性問題。
擴大內需穩住經濟大盤
發揮宏觀政策的引導作用拉動有效投資需求。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為了實體經濟,降準降息,降低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提升財政政策效能,保持適當支出強度,提高支出精準度,保障重點項目建設。發揮政府投資的引領作用,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市政、交通、物流等短板項目建設。
優化收入分配結構,適當提高居民收入份額,推動消費持續恢復。初次分配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效率。再分配優化稅制結構和稅收調節體系,適當縮小收入差距,體現公平。12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個人所得稅的兩項優惠政策延長到2023年底,持續減輕納稅人負擔,緩解中低收入群體壓力。兼顧效率與公平,健全轉移支付制度,提升消費水平。
運用非經濟手段,為企業保駕護航,為群眾排憂解難。著力點放在中小微企業上,這是穩就業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緩解三重壓力的重要抓手。為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是落實中出現各種問題,霸州市違規出臺非稅收入考核辦法就是一例。利用行政權力或市場優勢地位亂收費,對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生存發展產生嚴重不利影響。12月21日,市場監管總局“治理涉企收費減輕企業負擔”專題新聞發布會,宣布了2021年收費檢查成績單,切實減輕了企業負擔。2022年,要把涉企收費治理作為優化營商環境、減輕企業負擔的重要著力點,夯實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
紓解價格矛盾減緩供給沖擊
關注供求結構性矛盾,盯住對外依存度高的初級產品價格,及時協調價格矛盾,防止因供求缺口演變成突發事件。
糧價平穩依然是物價穩定的基礎。2021年疫情反復,社會生活能保持平穩,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價格穩定功不可沒。目前我國糧食庫存量夠一年半的消費量。小麥年產量大約1.3億噸,食用消費大約9000萬噸,還有一部分是飼用消費,每年略有盈余。稻谷存在階段性過剩,存量較多,要考慮如何消化掉的問題。玉米2020年下半年有一波上漲,2021年1月份至高點3000元/噸,到9月份至低點2400元/噸,政府調控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玉米市場實現了軟著陸,2022年價格穩得住。
豬周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豬肉價格總是周期性的大幅度波動,是存在多年的老問題,似乎是一個規律性的現象。國家出臺一系列生豬生產支持政策,以平抑生豬價格的劇烈波動。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與價格預測運算中心研究顯示,生豬補貼政策可以提升農戶福利,不過加劇了農戶福利效益的波動。補貼不是個好辦法。比豬肉重要得多的糧食價格罕有大幅度波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小麥和稻谷有最低收購價保護,農民種糧不至于發大財,但預期明確,有基本保障。農產品的需求增長是穩定的,供給受多種因素影響會出現波動,托底是保障供給的最有效手段。
對外依存度高的大宗商品價格趨穩。新冠疫情暴發后,世界石油市場經歷了供應嚴重過剩、持續去庫存、市場再平衡三個階段。2021年,在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中取得較好平衡,石油需求復蘇,布倫特原油均價在71美元/桶左右。2022年,市場供需基本面失衡的概率不大。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高,供應量和價格受國際環境影響大,在雙碳目標下,煤改氣的步伐會加快,工業用氣需求持續增長,需建立全國性的指導性的基準價格體系。鋼材價格呈回落態勢,2022年粗鋼產量很難超過2021年的水平,國內鋼材市場供需基本平衡,價格將窄幅波動。要警惕外部環境的沖擊。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在80%左右,價格話語權缺失,需加緊建設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穩定可靠的資源保障體系。
煤炭資源再平衡煤價回穩。煤炭作為工業能源,屬于需求拉動型大宗商品,特別是電煤增長對工業生產的依賴度很高。2021煤炭價格大起大落,主要受偶然因素影響,并不是工業增長拉動引起。進入11月,在增加煤炭供應和主管部門對煤價嚴格管控的雙重作用下,煤價快速回落。煤炭交易會上公布的《2022年煤炭中長期合同簽訂履約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中,“基準價+浮動價”的定價機制不變。2022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工業用電增速平穩,電煤消耗可能低迷,煤炭市場趨向理性。
電價疏導的后續影響尚未顯現。2021年電力行業承擔了煤炭漲價的部分壓力。12月份,全國市場電價交易價格基本是頂格上浮,由于電費還未結算,下游企業還沒有明顯體會到電價上漲的壓力。電價上漲對下游經濟沖擊的影響長遠,能源價格調控非常重要。
引導預期提振信心
2021年PPI與CPI剪刀差擴大,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最終會向下游企業傳導,這是人們預計2022年物價指數會上升的因素之一。解決下游企業消化上游產品價格上漲能力減弱問題,是緩解“三重壓力”的重要一環。值得關注的是工業生產部門內部不同行業企業在供給沖擊下的議價能力,下游企業聚集了大量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吸納了大量的就業,議價能力小,成本壓力加大可能會引發失業,并不一定會使價格順加上漲。
2021年CPI的主要下拉因素是豬肉價格,四季度以后豬肉價格回升,2022年豬肉價格對CPI的下拉作用減弱甚至成為推高因素。預計2022年CPI溫和上漲,物價漲幅要高于2021年,但仍然是結構性上漲。市場預期要關注大宗商品價格的高點、向下游的傳導點、豬肉等價格重點、以及時間節點。
北京市價格觀察員的數據顯示,被訪者對2021年食品消費價格滿意度最高的是糧食價格,滿意度最低的是鮮菜價格。“保持穩定”“控制物價”“杜絕價格壟斷”是居民最關心的內容。
要認真分析影響預期的主要因素,對于短期偶發因素,加強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提前做好應對復雜局面的工作預案。增強預判能力、快速應對能力、恢復正常秩序的能力。盡量避免簡單粗暴處理,使群眾相信遇到突發事件,我們有集中力量辦難事急事的制度優勢,不會因偶然事件嚴重影響群眾的正常生活。
深入系統研究糧食、能源、鋼材等重要商品供求、成本、價格等問題,正確引導企業生產,穩定企業投資信心,穩住經濟大盤。關注低收入群體對價格上漲的承受能力,抓住群眾關心的主要問題,著力做好保供穩價。加強對重點物資和民生商品的價格監測、數據分析以及預警能力,及時發現苗頭性問題。要抓好糧油肉蛋菜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產供銷銜接,做好煤電油氣運調節,確保市場穩定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市場監管總局退休干部 張光遠)
責任編輯:蔡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