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工程——低碳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項目”在京正式啟動
摘要:日前,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綠色城市建設工作委員會在北京正式啟動“惠民工程——低碳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項目”。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成靜報道 日前,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綠色城市建設工作委員會在北京正式啟動“惠民工程——低碳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項目”。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支樹平,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壽君,中國電力設備管理協會會長劉順達,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董鎖成,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經司原司長、中國投資協會農業和農村投資委員會會長胡恒洋,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磊,自然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原司長關鳳峻、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朱國仁,國電投集團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電綠能董事長曲志敏等二十多位領導、專家出席項目啟動儀式和座談會。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原副書記、工會聯合會主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會長陳存根博士發來賀信。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著名經濟學家鄭新立發來賀信。綠色城市建設工作委員會會長杜蕓主持座談會。
綠色城市建設工作委員會會長杜蕓主持座談會
據介紹,“惠民工程——低碳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項目”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為指導,以綠色經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引領,以節能低碳、生態環保為核心,以支持基層市縣、面向鄉村為重點,促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形成節能降碳的產業結構和項目落地的模式。該工程的具體內容有農光互補項目、固危廢資源化數字科創項目、零碳動力源工程項目、生態修復與礦山治理項目、黃河流域綠色低碳科創園項目、智能化植物工廠項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碳電融合節能降碳項目、城鄉文旅融合項目、城市更新與產業園區升級項目、智慧城鄉數字大腦項目等20多個項目。
杜蕓表示,“惠民工程——低碳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項目”為央國企和地方政府之間搭建溝通橋梁,發揮高端智庫優勢,整合資源,聯合有投資實力、有責任有擔當、有項目落地成熟案例的央企和國有企業,根據地方資源情況和產業發展需求,因地制宜篩選優質投資項目,結合平臺的策劃規劃、投資統籌、產業落地戰略系統模式,做到精準對接,確定項目落地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完成項目可行性研究,減少中央投資企業和政府項目對接過程中的人力財力浪費,節省時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進項目高效落地,促進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小空間承載大戰略,促進低碳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打造產業示范樣板工程。
支樹平表示,目前全國有劃成片的12個革命老區,占全國國土面積的33%,人口占55%。走好革命老區鄉村振興之路意義重大,希望社會各界更多關注革命老區,投資革命老區,助力革命老區發展。
王壽君在發言中表示,該項目緊緊抓住低碳發展和鄉村振興這兩個密切聯系的重大時代課題,從二者的結合上整合資源,系統策劃和規劃,促進低碳產業走向廣大農村,讓鄉村在低碳發展中更加生態和諧美麗。這個項目的實施,必將促進廣大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
董鎖成表示,“惠民工程——低碳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項目”以綠色經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引領,以節能低碳、 生態環保為關鍵,以支持基層市縣、面向鄉村為重點,促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助力各地市縣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任務目標。“惠民工程——低碳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項目”的開展,有利于各地市縣深入挖掘農村農業產業蘊藏的巨大碳減排潛力,發現綠色低碳經濟的無限價值空間。通過低碳產業集聚、數字經濟驅動有效激發鄉村振興的新活力、新動能、新思路,通過推廣低碳技術,推廣碳普惠引導機制,引領農村農業產業低碳發展,讓農民群眾參與當地低碳項目的建設,分享經濟發展與環境變化的雙重紅利,為我國如期實現“雙碳”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胡恒洋在座談會上說,在農村推進綠色農業,在農村推動低碳發展,有幾個問題要加以重視:一個是引導企業、工商資本進農村,開發農業,發展鄉鎮產業,首先利用好國家支持農業的政策,因為黨的十八大以后,為了加強對農業的支持發展,我們在農村形成了體系化的支持農村農業發展政策框架,這個體系框架一是補貼政策,包括良種補貼、綜合補貼、農資補貼、農機補貼等;二是價格支持政策,對不同的農產品實行不同的價格,來維護農民的收益;三是金融扶持;四是投資支持。另外,還有用于公益事業、環境建設等的支持。我們要把這些政策用好。“發展綠色農業,要解決轉變方式問題,大力推廣節水、節電、節肥、節藥,抗生素替代,走生物防治。還有農村發展綠色產業,包括光伏、風電、水電、綠色建材、秸稈利用,康養產業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結合國家政策做好頂層設計策劃規劃,推動農業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高標準現代化產業化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杜蕓
責任編輯: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