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無限好 綠電照京畿
——來自冀北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一線的報道
摘要:1918年,北菜園老槐樹下點亮了張家口的第一盞電燈,當時發電機組裝機容量為98千瓦,僅限于城市照明,只能帶動6000只燈泡。而如今,張北的風已點亮北京的燈、照亮雄安的夜,張家口可再生能源從“制”到“輸”、從“儲”到“用”,源源不斷的“綠電”送進了京畿千家萬戶。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李宏偉報道 “壩上一年一場風,年始到年終。”河北省張家口市是風的故鄉、光的海洋,風能、太陽能資源可開發量分別達4000萬千瓦和3000萬千瓦以上,是全國首個和唯一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
1918年,北菜園老槐樹下點亮了張家口的第一盞電燈,當時發電機組裝機容量為98千瓦,僅限于城市照明,只能帶動6000只燈泡。而如今,張北的風已點亮北京的燈、照亮雄安的夜,張家口可再生能源從“制”到“輸”、從“儲”到“用”,源源不斷的“綠電”送進了京畿千家萬戶。
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新型電力系統則是其中的關鍵載體。日前,中國行業報協會組織中央媒體、行業媒體走進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基地、豐寧抽水蓄能電站、承德塞罕壩機械林場等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一線,深入采訪報道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促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生動實踐。
摘得中國工業“奧斯卡”
夏秋之交,張北壩上草原風光無限,遠處的白色大型風機隨風搖曳,陽光下的一排排光伏板熠熠生輝,與藍天、白云、綠草構成一幅美麗的圖景。
光伏板整齊排列在位于河北張家口的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內
上車,啟動,出發。在前往張北縣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基地的路上,大巴車內靜得很、車外美得很,同行的媒體老師們紛紛透過車窗凝視著遠方,時不時傳出咔嚓咔嚓的快門聲,試圖用鏡頭“捕風捉影”“追光”,定格最美瞬間。
說到“捕風”“追光”,國網冀北張家口風光儲輸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檢修中心主任刁嘉早已練就過硬的本領。他告訴記者,今年是他到風光儲輸公司的第十個年頭。透過他那黝黑的皮膚、堅定的眼神,看得出他已成為能獨當一面的業務骨干。
2022年12月27日,是刁嘉參加工作以來最難忘也是記憶猶新的一天。那天晚上,他像往常一樣穿好工裝,戴上安全帽,走向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基地的調相機廠房。當晚23時23分,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基地2×50兆乏調相機系統首臺機組實現一次并網成功,滾滾風光電能在220千伏金陽智能變電站經其調節后,沿著更高品質“綠電高速”通道源源不斷進入張雄特高壓主網運行。
2×50兆乏調相機系統首臺機組的并網成功,使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基地成為全國首家實現“新能源+儲能+調相機”模式的新能源場站。
“這次并網的2×50兆乏調相機系統首臺機組等于給新能源電網安上了‘穩壓器’,能夠抵御更多的電流波動攻擊,使電網電壓更穩定,同時能讓綠電并網量增加約10%,在服務張雄特高壓安全穩定和源端輸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國網冀北張家口風光儲輸新能源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副主任趙洲告訴記者。
除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基地之外,還不得不提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據介紹,張北柔直工程是世界首個柔性直流電網工程,也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的柔性直流工程,創造了12項世界第一。今年3月,該工程榮獲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該獎項被譽為中國工業領域的“奧斯卡”。
張北柔直工程中都換流站
風光出張北,綠電送京畿。“張北柔直工程擁有680萬千瓦的可再生能源匯集能力,是世界首個輸送大規模風能、太陽能、抽水蓄能等多種形態能源的四端柔性直流電網。經由它,張北的‘無限風光’順利進京。”國網冀北超高壓公司±500千伏中都換流站運行值長楊杰告訴記者,通過張北柔直工程,每年140億千瓦時清潔電能輸入北京地區,約占北京市年用電量的十分之一,相當于減少標準煤燃燒49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80萬噸。
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天然充電寶”
從張北出發一路向東200多公里,記者一行來到承德市豐寧抽水蓄能電站。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車程,大家略顯疲憊。不過,在乘車前往豐寧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的途中,看見四周蒼茫逶迤、群峰環抱,滔滔灤河、波光蕩漾,大家瞬間來了興致,一掃疲態,紛紛表示“開工、開工”。
豐寧抽水蓄能電站的水庫
上世紀90年代,當地在灤河干流攔河筑壩,建設水庫,蓄水發電。如今,在該水庫上方的山谷中央,又建起一個上水庫。上下兩個水庫落差400多米,電站的水道系統和地下廠房藏身于上下庫之間的山體內,并且以4回500千伏線路并入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和華北電網。
置身長400多米、寬25米、內高50多米的地下廠房中央,一排白色圓頂形機組一字排開,連接地下輸水系統,這正是整座抽水蓄能電站的關鍵——12臺30萬千瓦可逆式水泵水輪機發電電動機組。
國網新源河北豐寧抽水蓄能電站地下廠房內的可逆式水泵水輪機發電電動機組
“當電網的電富余時,電力驅動抽蓄機組反轉進行抽水,在電網用電高峰時,高處的水流下推動抽蓄機組正轉進行發電,每臺機組兼具抽水和發電功能。機組可在3分半內由停機轉變為滿負荷發電。”對于這些朝夕相處的“龐然大物”,國網新源河北豐寧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培枝講起來頭頭是道。他介紹說,豐寧抽水蓄能電站以水為介,向上“巨龍吸水”抽水蓄能,向下“噴涌而出”放水發電,一次蓄滿可儲存新能源電量近4000萬度,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天然充電寶”。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豐寧抽水蓄能電站兩臺投運機組累計發電量8342.73萬千瓦時,消納新能源11470.88萬千瓦時,有力支撐了冬奧場館100%綠色電力供應。
據統計,豐寧抽水蓄能電站建成后,每年可節約標準煤48.0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0萬噸,是助力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的新實踐。
下一步,國家電網公司將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力爭2025年、2030年公司經營區抽水蓄能裝機分別達到5000萬千瓦、1億千瓦。
“國網綠”守護“生態綠”
8月的塞罕壩,滿眼綠意。
大巴車行駛在國家一號風景大道上,道路兩旁整齊有序的樟子松、落葉松樹隨風搖曳。旋轉的風機、靜立的鐵塔、連綿的銀線與滿眼翠綠交相輝映,很難想象,這里曾“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
作為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塞罕壩機械林場是我國綠色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承載力。
工作人員在御道口500千伏變電站開展巡檢
目前,塞罕壩區域御道口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匯集新能源裝機容量已達到316.8萬千瓦。2022年12月至今,陸續投產6臺分布式調相機,使御道口工程送出能力提升比例超過30%,加快推動塞罕壩生態能源和諧共贏示范區建設。
從一棵樹到萬畝林,從一盞燈到萬家明。綠色奇跡的背后凝聚著三代造林人的忠誠和執著,也滲透著國家電網人40年的堅守和奉獻,“國網綠”與“黨旗紅”交相輝映,“國網綠”守護著“生態綠”。
“一日三餐有味無味無所謂,爬冰臥雪冷乎凍乎不在乎——樂在其中”,在塞罕壩展覽館,這副當年貼在塞罕壩地窩子門框上的對聯,就是最生動的寫照。
艱苦創業,是塞罕壩人奮斗的主旋律,也是塞罕壩幾代電力人不變的傳承。
為服務塞罕壩供電安全,在塞罕壩上一共有9座夫妻望海樓。1983年起,趙福洲、陳秀玲夫妻一直駐守在天橋梁山頂望海樓做瞭望員。天橋梁望海樓位于塞罕壩林場的最南端,每隔15分鐘他們要打電話報平安。他們說,望的是林海,觀的是火情。
與以前不同的是,現在趙福州夫妻可以通過電腦,看到各種自動化紅外監控設備傳回的信息。趙福洲說,他只有一雙眼,而這些現代化的電氣設備和通訊都成了防火的“千里眼”。
在圍場壩上卡倫后溝牧場,丘陵起伏、溝壑遍布,方圓600平方公里的牧區,散居著298戶牧民。一個人、一匹馬,李國軍在那里堅守了20年,巡線10萬里,鄉親們稱其為“馬背電工”。
“9個月防火、3個月防汛,是塞罕壩地區的常態。”塞罕壩供電所所長于淼說,大風、雷電、積雪等都可能引發電力線路故障。就拿10千伏黃土山線和桃山湖線來說,這兩條線路附近是落雷密集區,高峰時,一天可能會落下幾百個雷。“一旦線路跳閘,我們就要趕到現場。這一段有20多千米,800多基桿塔,我們要一基一基地查找故障點。”
如今可喜的是,國網承德供電公司近年來運用科技化、智能化手段,強化政企聯動,建成了輸電全景智慧指揮中心,建立“遠方+現場”的防山火立體聯合巡檢體系,利用無人機開展線路通道激光雷達、可視化、紅外巡檢,獲取林場地區線路的三維云點數據和高分辨率的正射影像,形成風險點識別巡檢報告,為處理線路缺陷、解決線路通道樹障問題提供數據支撐,筑牢塞罕壩森林草原防火“四道防線”。
“你用電、我用心”,一直以來,國家電網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人民電業為人民”的承諾,守護萬家燈火,為美好生活賦能。
責任編輯:李韶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