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正式進入建設實施階段
摘要:9月8日,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動員大會在廣西北海市合浦縣、南寧市賓陽縣、欽州市靈山縣、玉林市福綿區4地同步召開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成靜報道 9月8日,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動員大會在廣西北海市合浦縣、南寧市賓陽縣、欽州市靈山縣、玉林市福綿區4地同步召開,隨著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寧宣布工程開始建設,標志著廣西投資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綜合效益最顯著的水資源配置工程正式進入建設實施階段。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藍天立,水利部副部長劉偉平、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經司副司長關錫璠出席大會并講話,自治區副主席許顯輝主持動員大會。
環北廣西工程已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家水網建設規劃、國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等國家規劃,是國務院部署實施的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建設任務是向南寧、北海、欽州、玉林等重點城市城鄉生活和工業供水,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并為改善農業灌溉和水生態環境創造條件。工程以郁江為核心水源,連通12條河流和15座水庫,形成江庫連通、內連外調、多源互濟的水網格局。工程劃分為南寧供水片、北海供水片、欽州供水片、玉林供水片等4個供水片區,多年平均供水量8.05億立方米,輸水線路總長度491.94公里,主要建設6條輸水干線、12條支線、9座泵站、44座隧洞等。工程為Ⅰ等大(1)型工程,總工期72個月,估算總投資280.41億元。
環北廣西工程是國家水網骨干工程,也是重大的民生工程、鄉村振興工程和生態工程,服務“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戰略實施,推動沿邊臨港產業園區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筑牢我國南方生態安全屏障,助力新時代壯美廣西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工程建成后,通過與當地水源工程聯合調度,構建區域水網,完善多水源供水保障格局,具有顯著的民生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開放效益、社會效益等綜合效益。民生效益方面,工程多年平均生活供水量4.04億立方米,可為廣西4個市21個縣(市、區)近1400萬人提供可靠供水水源,結束北海、玉林等地水資源不足、季節性用水困難的歷史,結束南寧、欽州等地沒有備用水源的歷史,實現4市水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經濟效益方面,工程多年平均工業供水量3.65億立方米,解決區域城市及重要工業園區供水問題,有效保障南寧市臨空經濟示范區等34個產業園區及重點企業用水需求,為承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產業轉移提供用水支撐。同時可恢復改善130萬畝灌溉面積,新增超20萬噸糧食產能,助推鄉村振興。生態效益方面,工程可退還南流江、欽江等主要河流生態環境用水量1.54億立方米,退減北海等地下水開采量1.99億立方米,改善河湖和城鄉生態環境,有力保障區域生態環境安全。開放效益方面,工程可為中馬欽州產業園等沿邊臨港產業園區和開放平臺提供用水保障,助推人員往來和交流合作,為廣西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積極服務面向東盟開放合作和“一帶一路”建設創造有利條件。社會效益方面,與當地水源工程聯合運用,可有效緩解區域缺水情勢,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進一步推動教育、科技、醫療、文化事業發展,為民族團結、邊疆安寧提供更好保障。
責任編輯: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