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爐中高溫廢水余熱回收及近零排放技術節能減污降碳效果顯著
摘要:采用“鍋爐中高溫廢水余熱回收及近零排放技術”對鍋爐進行節能改造,不僅可以有效節約能源資源、減少碳排放,同時還可以減少鍋爐排污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節能減污降碳效果顯著,安全可靠,運行成本低,可廣泛應用于電力以及石油、化工、冶金、造紙、紡織等工業行業,應用前景廣闊,對我國能源轉型以及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 白 雪
鍋爐排污水中存在大量熱量,直接排放將導致能源和資源浪費。近日,在國家節能中心舉行的“鍋爐中高溫廢水余熱回收及近零排放技術”評價會上,由杭州萬得斯環??萍加邢薰咀灾餮邪l的“鍋爐中高溫廢水余熱回收及近零排放技術”得到了評價組專家的一致認可。采用該技術對鍋爐進行節能改造,不僅可以有效節約能源資源、減少碳排放,同時還可以減少鍋爐排污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節能減污降碳效果顯著,安全可靠,運行成本低,可廣泛應用于電力以及石油、化工、冶金、造紙、紡織等工業行業,應用前景廣闊,對我國能源轉型以及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我國共有鍋爐約32萬臺,年消耗能源約20億噸標準煤,碳排放量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40%,是我國能耗量最大,碳排放量最多的耗能設備。
“近年來,我國大力實施煤電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積極促進燃煤工業鍋爐和節能環保綜合提升,鍋爐生產制造技術和節能環保運行水平顯著提高。”國家節能中心副主任閆勇哲表示,但是總體看來,部分鍋爐的系統能效、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節能降碳減污潛力仍然十分巨大。尤其是在余熱利用方面,鍋爐余熱利用傳統做法是主要聚焦于煙氣乏汽以及凝結水的余熱利用,對鍋爐中高溫排污廢水的余熱回收關注較少。事實上,這些廢水也含有大量熱量,大型鍋爐排污率一般為1%~3%,小型鍋爐一般為5%~8%,排污水未能得到回收利用,造成了大量熱量的浪費和水資源的浪費。
為破解這一難題,杭州萬得斯環??萍加邢薰咀灾餮邪l的“鍋爐中高溫廢水余熱回收及近零排放技術”效果顯著。該公司技術顧問、高級工程師余泓介紹,“鍋爐中高溫廢水余熱回收及近零排放技術”不僅能夠實現排污水能源和資源的回收再利用,提高能源資源利用率,降低運行成本,還可以從源頭降低蒸汽產生需求,降低煤耗。此外,該技術還可以減少除鹽水補充需求降低水資源消耗,降低鍋爐運行能耗減少碳排放。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能效與投資評估專委會主任焦健介紹,“鍋爐中高溫廢水余熱回收及近零排放技術”通過工藝、材料、設備、控制系統的四大創新,將鍋爐排污水轉變成高品質蒸汽,水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99%以上,余熱回收利用率達到95%以上,實現了鍋爐排污水廢熱的高效回收以及排污水的近零排放。
那么項目改造后,是否能確確實實給企業帶來效益?蒸汽是否達標?江西永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忠建作為用戶代表在會上給出了答案:“項目于2022年11月正式投運,至今為止已經安全可靠運行了14個月,累計增加了4.6萬噸蒸汽,收益達1517.108萬元,蒸汽參數已經超過了原來鍋爐產生蒸汽的品質。”
“該項目投運前,江西永冠鍋爐排污水直接排放至污水處理設備,造成大量能源浪費。”劉忠建介紹,為解決這一難題,江西永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于2021年12月與杭州萬得斯環??萍加邢薰竞炗嗗仩t定連排回收節能改造項目協議,該項目采用“鍋爐中高溫廢水余熱回收及近零排放技術”對公司3臺65蒸噸鍋爐的排污系統進行技術改造。
項目改造后,按年運行時間8000小時對其綜合效益進行簡單測算得出:項目水資源回收利用率為99.99%,每年可將5.6萬噸排污水轉化成高品質蒸汽,年節水量折合新水24.8萬噸。同時,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836噸/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3噸/年,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12噸/年,減少煙塵排放量24噸/年。在保證相同蒸汽供給量的情況下,項目減少了能源投入,平均運行熱效率提升了約0.7個百分點。項目每年形成間接節能能力6287噸標準煤。
據介紹,該技術已經在有色金屬、化工、電力等行業中得到應用與驗證。經第三方機構檢測和用戶反饋,鍋爐中高溫廢水余熱回收利用率達到95%以上,水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99%以上,在保證相同蒸汽供給量的情況下,鍋爐平均運行熱效率提升1個百分點以上,節能減污降碳效果明顯,經濟效益顯著。此外,該技術還具有兼容性強、安全可靠、應用場景多元等優勢,可廣泛應用于電力、石油、化工、冶金、造紙、紡織等行業,應用前景廣闊。
該技術屬于典型的綠色低碳技術,達到行業領先水平,推廣價值巨大。評價組專家建議,將該技術列入綠色低碳相關推廣目錄,加快該技術的推廣應用,更好地發揮先進技術對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支撐作用。
據了解,本次評價組成員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高??茖W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倪維斗,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何雅玲,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木材科學院院士房桂干,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戴彥德,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原副局長、全國能源基礎與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白榮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巡視員、中國清潔供熱產業委員會主任周宏春等專家組成。
責任編輯: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