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促會用“一報告兩指數”首次回答全球供應鏈連接得好不好
摘要:圍繞全球供應鏈系統開發“一報告兩指數”,是全球首次用具體數據回答全球供應鏈連接得好不好、斷鏈的風險大不大的問題,回應了工商界的重大關切,為各界理解和分析全球供應鏈提供新公共產品。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11月26日下午,第二屆鏈博會主題活動—貿促智庫交流活動暨“一報告兩指數”發布會在京成功舉辦,會上首次發布2024版《全球供應鏈促進報告》、全球供應鏈促進指數,以及中國貿促會研究院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聯合研發的全球供應鏈連接指數,中國貿促會會長任鴻斌出席發布會并致辭,中國貿促會研究院院長趙萍發布“一報告兩指數”,為推動全球供應鏈的開放合作貢獻中國智慧。
任鴻斌在致辭中表示,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趨勢、連接程度是世界各國、全球工商界高度關注的問題,是全球供應鏈韌性與穩定的具體表現。然而截至目前,尚沒有一個國家發布過相關指數。中國貿促會立足全球視角,把握國際國內產業發展大勢,圍繞全球供應鏈系統開發“一報告兩指數”,是全球首次用具體數據回答全球供應鏈連接得好不好、斷鏈的風險大不大的問題,回應了工商界的重大關切,為各界理解和分析全球供應鏈提供新公共產品。
作為全球首次站在工商界立場、以供應鏈促進為主題的研究報告,《全球供應鏈促進報告》是鏈博會的旗艦報告,2024版《報告》應用全球供應鏈促進分析模型,全面梳理總結出全球供應鏈促進體系的最新態勢。一是全球物流、通信與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朝著兼顧效率與安全的方向發展,展現出一定的韌性,保障全球供應鏈有效連接。二是隨著全球供應鏈向著區域化、多元化、數字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涌現出了一些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的多雙邊經貿規則開始探索新領域的規則制定。三是主要經濟體通過立法保障關鍵產品供應鏈韌性,強調關鍵原材料的本土化供給,加強供應鏈風險監測與預警。四是新技術涌現速度有所加快,技術進步助推全球供應鏈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五是國際金融機構、各國政策性銀行不斷推出新產品,優化、豐富金融供給,保障全球供應鏈穩定運轉。
此外,根據本屆鏈博會設置的六大鏈條,2024版《報告》還包括人形機器人、智能汽車、集成電路、風力發電、咖啡、棉花等6個分報告,并繪制了相應的全球供應鏈圖譜,清晰展示了這6條全球供應鏈的上、中、下游分布,以及每個環節占據優勢地位的經濟體和企業。
促進指數是全球首個量化評估全球供應鏈促進水平的綜合性指數,以全球供應鏈促進分析模型為基礎,設置基礎設施聯通、多雙邊規則、主要經濟體政策、技術升級創新和金融服務保障等5個一級指標。研究發現,2018至2023年,全球供應鏈促進水平明顯上升,促進指數從0.27升至0.66,增長144%,表明全球供應鏈促進水平處于上升態勢,全球供應鏈的發展環境總體向好。
連接指數是全球首個全面衡量全球供應鏈連接程度的綜合性指數,全面考量全球供應鏈上中下游的連接邏輯、貫穿供應鏈全鏈條的內部要素、影響供應鏈連接的外部因素。研究發現,2014至2023年,連接指數呈波動上升趨勢,由0.271上升至0.732,增長170%,處于歷史高位。
“一報告兩指數”分別詮釋了全球供應鏈促進的最新趨勢、全球供應鏈連接的現狀及其背后的深層原因,研究結果能夠互相印證。促進指數和連接指數整體上升趨勢十分明顯,表明全球供應鏈的發展環境總體較為穩健,促進因素一直處于主流地位,全球供應鏈本身具備傾向連接的內生動力。即使新冠疫情、自然災害、地緣政治沖突等外部沖擊,以及某些國家在某個歷史時期采取脫鉤斷鏈、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政策,其對全球供應鏈連接與發展環境的負面影響都是短暫且有限的,充分說明全球供應鏈連接是大勢所趨,經濟全球化是人心所向。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