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企業與政府攜手渡難關破難題探新路
摘要:組織用好國務院大督查、減輕企業負擔等既有專項督查成果,強化政策跟蹤問效,保證政策的連續性和持續性,確?!皯獪p的減到位、該免的免到位、能緩的緩到位”,有效穩定市場主體預期。
本報記者 | 曲靜怡
為深入了解當前民營企業發展狀況及面臨的突出問題,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機關黨委統一部署安排,7月25日~28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營商環境發展促進中心李莉擔任組長,國家發展改革委財金司證券處潘海洋、國家發展改革委法規司蔡一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趙靜、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賴行建、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信息中心袁野、國家發展改革委培訓中心任璐等為組員的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青年干部“根在基層”調研實踐活動第七調研組赴福建省泉州市開展實地調研。
考慮到民營企業點散、量大、面廣等特點,調研組還同步開展了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523份,為客觀研究問題、研判形勢、研提建議提供客觀依據。調研結束后,調研組認真組織撰寫調研報告,總結經驗、借鑒推廣,積極助推民營企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
轉型升級是制勝法寶
泉州晉江市,素有“民營經濟重鎮”的美譽,是觀察中國民營經濟的一個窗口。調研期間,調研組參觀了晉江經驗館、豐澤區行政服務中心及泉州半導體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南安分園區,實地走訪了安踏、九牧等16家典型企業,切身感受到當地民營經濟的發展動力、活力和創造力。
“此次調研主題明確、覆蓋全面、安排緊湊。”李莉告訴記者,調研組通過學習參觀、走訪企業、座談交流、問卷調查,直觀了解了當前形勢下民營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行業面臨的發展困境,也親眼目睹了面對嚴峻形勢,依然有一批民營企業在努力堅持自主創新,與政府攜手渡難關、破難題、探新路,實現了逆勢發展。“我們認為,轉型升級是支撐民營企業‘挺過來’和‘走下去’的制勝法寶和必由之路。”
調研座談時,福建省光伏行業龍頭企業陽光中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讓我們更深刻感受到技術更新對于光伏行業的重要性。因此,我們主動加入數字化轉型陣營,主要股東連續多年未分紅并持續投入新資金建設智能工廠。疫情防控期間,陽光中科采用的機器代工、自動化生產,降低了疫情對企業的影響。”
賴行建表示,“我深深感受到,以打破原有格局為代價,民營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并非輕而易舉。然而,‘愛拼敢贏’的泉州企業家們,有意愿、有毅力、更有辦法推動數字化轉型,這是在整體經濟下行的背景下為未來發展積蓄勢能。”
“泉州企業家們不甘落后,努力從‘幕后代工’亮相臺前。”趙靜對民營企業戰略轉型的成功實踐感受良多,像安踏體育就是從最初為國外品牌做代工,通過兼并收購不斷擴張,逐步實現從“單品牌”到“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發展戰略的跨越。
任璐表示,“雙碳”背景下,泉州的企業家們正搶抓機遇、加快轉型,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例如,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一家專業從事鞋服紡織新材料的企業,就已將綠色可持續發展納入公司企業戰略文化。
厚植營商環境激發民營企業活力
圍繞紓困政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成本變化、融資和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的問題,調研組與南安市石材協會、安溪縣青年商會以及紡織服裝、建材家居、電子信息等領域近50位民營企業家代表座談交流,與泉州市發展改革、財政、稅務、市場監管及發展研究中心等11個部門溝通研討。
潘海洋表示,實地調研中,了解到泉州市各部門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助力民營企業發展。如不斷完善普惠性和針對性兼具的減稅降負政策體系,發放企業穩崗補貼,進一步減輕企業和職工負擔;在健全供應鏈金融統計制度的基礎上,構建“N+1+N”(上游企業+核心企業+下游企業)、“供應鏈平臺+擔保+銀行”等供應鏈金融融資機制,讓更多“零信用檔案”和“薄信用檔案”的小微群體獲得貸款;出臺鼓勵支持民營投資項目清單,吸引民間資本投資公共交通、教育醫療養老、城市公共停車場、防洪排澇等領域,拓寬民營企業發展空間……
袁野感慨地說:“在調研中,我們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路、提升了能力,我們不斷在企業家們的言語中提煉重點、尋找痛點、捕捉閃光點,深刻感受到,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支持民營企業健康持續發展有助于壯大實體經濟,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應堅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探索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關鍵法寶,助推民營企業實現由制造向創造轉變、速度向質量轉變。”
多舉措破解民營企業困境
“在‘晉江經驗’的指引下,泉州民企的數字化轉型助推降本增效、管理轉型提高抗風險能力、戰略轉型推動發展壯大、綠色低碳轉型引領發展方向等,一系列轉型升級的探索與嘗試破土涌現。但也要看到,眾多企業家踏上轉型路仍然面臨諸多障礙,亟須研究突破。”蔡一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比如,企業資金實力不強、技術水平不高、專業人才缺乏導致“不能轉”;信心不足、“吃不透”政策、抗風險能力弱導致企業“不敢轉”;認識不到位、轉型成本高導致企業“不愿轉”。
對此,調研組提出三方面建議:一是引導企業“自立自強”,進一步提高創新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創新活躍度高的“專精特新”企業,打造成長性好、知名度高、競爭力強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充分發揮政府、行業組織的“鏈長制”作用,以及大企業和國有企業的“鏈主”功能,培育一批適應細分市場需求、與產業鏈協作配套、具有創新優勢的企業。鼓勵企業加強與電商平臺合作,增加產品曝光率和知名度,積極拓展“轉內銷”渠道。同時,規范內部管理和財務行為,強化企業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全過程管控,提高企業對經營環境變化、發展趨勢的預判和應對能力。
二是推動政府“靠前服務”,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健全產業發展生態。重點支持建立一批為民營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微企業提供設計、信息、研發等專業化精準服務的公共服務平臺、交流展示平臺和人才培養平臺,引導民營企業與科研院所建立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政產學研合作機制。落實《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建立全國統一擔保市場大平臺,推動相關機構信息數據資源的互聯互通,優化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政策。完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配套服務和支撐體系建設,高水平推進海外倉建設,引導企業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
三是保障政策“有效發力”,進一步抓好各項舉措的精準性、匹配度和執行力。引導地方做好疫情防控指導,在疫情發生時推動具備條件的企業進行閉環生產。強化紓困政策匹配度??紤]實施結構性的稅費政策調整,完善政策適用條件,讓更多的中小企業享受到稅費政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繼續精簡環節流程,確保政策受益主體“不漏戶、不漏人”。組織用好國務院大督查、減輕企業負擔等既有專項督查成果,強化政策跟蹤問效,保證政策的連續性和持續性,確保“應減的減到位、該免的免到位、能緩的緩到位”,有效穩定市場主體預期。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