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郭蘭峰出席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介紹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摘要:總的來看,過去的十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主要是夯基壘臺、落子布局,重在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全方位、高質量深入推進的階段。
2月27日,國新辦舉行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郭蘭峰,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夏林茂,天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桂平,河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成中出席,郭蘭峰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了記者提問。以下為發布會部分圖文實錄。
情況介紹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 郭蘭峰: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在新春伊始就和北京、天津、河北的三位領導一起出席記者招待會,和大家簡要介紹一下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的成就。我也借這個機會,向社會各界關心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朋友們、向各界媒體朋友們致以新春的問候和誠摯的謝意,謝謝你們關心關注京津冀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區域重大戰略,是十八大以來的第一個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這幾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京津冀三地視察,多次召開重要會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環節、重要階段,習近平總書記都親自定向把脈,為我們提供根本遵循。
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在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的指導下,中央區域辦會同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與中央有關部門一起,攻堅克難、狠抓落實,推動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規劃政策框架搭建形成。2015年6月,中央出臺《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此為藍圖,中央區域辦先后制定了“十三五”“十四五”規劃方案,將這些重點任務分解細化,而且每年都通過年度重點工作安排對這些任務進行清單化閉環式落實,同時相關部門也相繼出臺了產業、教育等專項規劃和配套政策,形成了目標一致、層次明確、相互銜接的規劃政策體系。
第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進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牛鼻子”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著眼于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我們構建形成了疏解的方案和政策體系,推動首批高校、醫院、央企總部在雄安新區落地建設,同時也出臺了關于戶籍、投資,以及疏解到雄安的職工或者企業的工資收入等政策。北京首都功能的布局不斷在優化,北京成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
第三,雄安新區進入大規模建設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階段。雄安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好以后才開始建設。當前,雄安新區城市的框架已經基本顯現,對外骨干路網全面建成,白洋淀水質基本保持在Ⅲ類,新區也有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代碼、車牌等。
第四,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趨完善。北京市四套班子以及70多個市級部門、近3萬多工作人員已經遷至副中心辦公,環球影城成為旅游地標,北京藝術中心、城市圖書館、大運河博物館等文化建筑已經建成亮相,副中心的生活品質正在不斷提升。
第五,重點區域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北京和河北聯合成立了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理事會、執委會,10多家北京醫院與北三縣醫療機構開展合作。天津濱海新區改革開放取得實效,2023年天津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了2200萬標箱,比2014年增長58%。張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加快建設,成為區域空氣質量最優城市。唐山提前完成了單位GDP能耗下降“十四五”目標任務。
第六,重點領域協同發展水平持續提升。重點領域大家一般講的是交通、生態、產業,這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三個率先突破的重點領域。目前,交通一體化網絡加快構建,主要城市1-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生態協同治理成效明顯,2023年區域PM2.5比2014年下降了近六成,去年PM2.5是38微克/立方米,北京市低一點,是32微克/立方米,“北京藍”成為一個常態。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持續強化,中關村企業在天津河北設立分支機構已經達到1萬多家,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2800億元。同時,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推進,9900余家醫療機構實現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費直接結算。
第七,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深入推進。各種顯性隱性壁壘正在破除,京津冀推出了第一批165項資質資格相互認證,230余項高頻特色便民服務實現了“自助辦”,自貿試驗區51項制度創新成果向全國復制推廣。
總的來看,過去的十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主要是夯基壘臺、落子布局,重在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全方位、高質量深入推進的階段。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與有關部門和地方一道,牢記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初心使命,加快打造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答記者問
澎湃新聞記者:剛才提到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大家對此也非常關心。我們注意到,部分在京部委所屬高校、醫院、央企總部已經分批前往雄安新區疏解,請問推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了哪些進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 郭蘭峰:這個問題不僅北京關心,全國也很關心,主要是各單位也都很關心。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主要目的是解決北京的“大城市病”問題。大家都知道,“大城市病”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口過度增長。2004年,北京城市規劃時就說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萬,實際到了2009年就突破了,這幾年基本固定在2100多萬,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二是交通擁堵。最早北京上班通勤要90多分鐘,現在有了明顯的改善。三是生態環境壓力比較大。2014年北京PM2.5達到了85.9微克/立方米,2023年降為32微克/立方米。四是住房價格居高不下。五是社會管理難度較大。
要解決這個“大城市病”問題,就要減少非首都功能,跳出北京看北京,從更大的區域范圍內化解北京的問題,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既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又帶動天津和河北發展。
戰略實施以來,中央區域辦會同有關方面堅持控增量、疏存量相結合,從激勵和約束兩方面加快構建疏解政策體系,分批分期推動相關功能疏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方面,從源頭上嚴控增量,嚴格審批在北京落戶的一般性制造業等項目,一批原來準備在北京落戶的非首都功能設在京外。同時我們絕對不搞“一刀切”,對于符合“四個中心”功能定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項目,比如社區的一些“菜藍子”工程,這些便民的服務設施,我們積極予以保障。另一方面,有序推動存量向外疏解。我們堅持集中疏解和分散疏解相結合,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穩妥有序推進疏解工作。這里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個是推動一批區域性批發市場、一般制造業向京外有條件的地區轉移。2014年,從戰略實施以來,北京市疏解了一般制造業有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二是推動中央單位所屬非首都功能疏解。目前,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這4所高校的雄安校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雄安院區都已經開工建設,中國星網、中國中化、中國華能、中國礦產等央企雄安總部正在加快建設,中國三峽、中國船舶、中國電子總部也分別從北京遷移到武漢、上海、深圳,這也有利于全國的經濟布局。
為了保障疏解單位和人員的切身利益,我們和有關部門針對疏解單位、人員關心的焦點問題,陸續制定實施了一批政策,特別是去年出臺了雄安新區28條政策,保證疏解到雄安的人員有“三個不低于”,一個是創業條件,二是居住條件,三是工資收入,總體不低于在北京時的水平。同時,我們也積極鼓勵疏解單位以此為契機,從架構和業務等方面大膽探索創新,實現效能提升和結構優化。
我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北京“大城市病”問題將進一步緩解,北京首都功能將更加充分彰顯,疏解單位和人員也都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封面新聞記者: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各方對此高度關注。2017年設立以來,雄安新區發生了哪些變化,能否介紹一下雄安新區的建設進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 郭蘭峰:黨中央設立雄安新區主要的初心使命是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前幾年,我們做的主要工作是繪藍圖、編規劃、出政策,目前這些管長遠的重大的基礎工作基本完成,現在已經進入到大規模建設和承接非首都功能并重的階段。主要工作有以下幾項:
第一,規劃政策體系不斷完善。黨中央批復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出臺支持雄安新區改革開放的文件,這兩個是基本性的文件,也就是頂層設計。接下來,雄安新區四個基礎性規劃出臺,交通等20多個專項規劃以及財稅等20多個配套政策也都印發實施。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我們緊緊圍繞黨中央提出來的“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這四句話來編制規劃,從全球213家水平比較高的設計團隊中遴選了12家頂級團隊來對雄安新區城市進行設計,并將這些最優的方案充實完善到規劃中。
第二,城市框架基本拉開、雛形顯現。聚焦率先啟動建設區域,加快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態工程、公共服務這些重大項目的建設。目前,“四縱三橫”的高速公路和對外骨干網絡已經全面建成,啟動區重點市政基礎設施基本建成。京雄城際開通后北京西站到新區的通勤時間在50分鐘左右,從大興機場到雄安新區19分鐘就可以到達。
第三,白洋淀治理成效持續鞏固。白洋淀被譽為“華北之腎”,不僅影響河北的生態環境,也影響整個華北。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央區域辦也制定了白洋淀治理規劃,而且我們推動河北和北京、天津,以及中央有關部門壓實這方面責任。通過幾年的治理,目前白洋淀水質總體保持在Ⅲ類,生態優、環境美加快實現,“華北之腎”重放異彩。
第四,優質公共服務供給不斷增加。北京援建的北海幼兒園、史家胡同小學、北京四中校區已開始招生,雄安宣武醫院開始接診,北京與雄安新區第一批33項公共服務同城化事項已經發布,實現“北京的事雄安能辦、雄安的事北京能辦”。京雄社??ň用穹?ldquo;一卡通”實現公共交通、就醫購藥等多個應用場景兩地互通。
總的來講,在各方面的努力下,雄安新區正在不斷從藍圖變成實景,不斷以新的形象展現在大家的面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始終牢記雄安新區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這個初心使命,扎實推進各項工作。我相信,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和奮斗,未來之城大有可期,必將給大家帶來更多驚喜。歡迎大家到雄安去看一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剛剛介紹的十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從擘畫藍圖到深入實施取得的巨大成果,大家聽了以后倍受鼓舞。能不能詳細介紹一下接下來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哪些安排,準備開展哪些具體工作?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 郭蘭峰:這段時間在總結十年成就的同時,我們也在深入思考下一個十年應該做些什么,也在征求各方面、各部門,特別是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如果各位媒體記者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有什么好的建議,也希望和我們及時溝通,我們共同把京津冀協同發展這篇大文章、這個大的區域戰略做好做實。
下一步,中央區域辦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按照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要求,會同有關部門和三省市一起久久為功、善作善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具體工作有幾個方面:
第一,圍繞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的問題,抓住疏解這項工作不放松。當前,疏解的第一批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將實施新一批具備條件的疏解項目。同時我們更加注重在疏解過程中提升,疏解不是簡單的搬遷到雄安或者搬遷到哪個地方,比如央企疏解,就應該在企業的體制機制、業務范圍、科技創新等方面有所提升。只有這樣,才能夠通過疏解帶動天津、河北的發展,也才能實現協同發展。
第二,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好北京“新兩翼”,培育區域的增長極。北京市“新兩翼”就是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對雄安新區來講,它是一張白紙,經過幾年建設有了雛形,但是應該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一個城市的建設不可能三五年就建成。即使高樓大廈都起來了,但還有一些軟的體制機制需要建立完善,中央提出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這四句話有深刻含義。當然,對于一些重大的基礎設施項目,我們還會繼續推進,目標是要打造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已有很好的基礎,像科技創新、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游等功能還是要加強,推動綠色發展,增強北京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第三,促進重點區域高質量發展,以點帶面助力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我們要制定出臺支持天津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繼續做好通州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工作,持續推進張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抓好唐山高質量發展方案落實。我們還要發揮好京津冀對山東、內蒙古、山西等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第四,創新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推動重點領域協同向規則協同并重轉變。一是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融合,推動更多的科研成果在這個區域內落地。二是推動自貿區等開放平臺加強制度創新合作,共同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三是深化市場一體化改革,前一段時間,黨中央出臺了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文件,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在這方面走出一步,加快破除限制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障礙。
第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協同發展,不斷增強區域內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動北京、天津和河北教育資源的共享,推動京津冀醫聯體建設,強化社保、養老等公共服務的政策協同。比如像北京的養老問題,就可以在北京周邊地區來解決。同時,我們也持續推進三北防護林這些重大的生態工程建設,讓京津冀的天更藍、水更清。
責任編輯:宋璟
(原標題: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郭蘭峰出席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 介紹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