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激活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動能
摘要:自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以來,京津冀三地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 張海鶯
“十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巨大成就,探索了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對加快建立統一大市場、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建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和示范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國土開發室主任黃征學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四大重點領域持續突破
自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以來,京津冀三地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
黃征學表示,值得關注的是,十年來,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產業協同發展、公共服務共享等均取得顯著成效。
——交通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提升。“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2023年末京津冀鐵路營業里程超過1.1萬公里,較2013年增長超三成。京張高鐵、京沈客專、京唐城際、京濱城際、京雄城際、津興城際等開通運營,津石、京雄、京秦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京津雄半小時通達,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昔日生態環境曾是京津冀的民生之痛。”黃征學表示,這些年來,京津冀三地深化協作,建立生態環境執法聯動機制,津冀簽訂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區域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美麗宜居京津冀取得豐碩成果。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降幅均達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數大幅削減、優良天數大幅增加。
——產業要素有序流動。京津冀三地以搭建產業合作平臺為抓手,產業轉移對接頻繁,產業合作更加緊密。
——公共服務加快共享。京津冀三地先后推出四批179項“同事同標”事項,實現“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
新質生產力釋放強大動能
十年來,京津冀三地一批優勢產業鏈和先進制造業集群逐步形成,新質生產力釋放出的強大動能功不可沒。
從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第一次提出新質生產力,到新質生產力正式寫入中央文件,這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創性概念,不僅指明了我國新發展階段激發新動能的決定力量,更明確了重塑全球競爭新優勢的關鍵著力點。
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是擺脫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型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黃征學對記者說:“京津冀三地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創新平臺共建共享、構建創新機制、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協同夯實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
在京津冀三地中,北京作為我國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之一,創新資源富集、高層次人才豐富,是全國乃至全球重要創新策源地;天津作為北方重要經濟中心,是全國先進制造業研發基地,具備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的優勢;河北是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近年來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超過30%,增速顯著高于京津,創新后發優勢明顯。
京津冀三地結合各自產業優勢,共同打造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等6條產業鏈,聯合繪制完成產業圖譜,梳理形成“卡點”攻關、“堵點”招商、重點企業“三張清單”,為進一步延鏈補鏈強鏈優鏈提供“底數圖”和“導航圖”。“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與保定電力及新能源高端裝備集群一起獲批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產值規模均占到全國的20%以上。”黃征學說。
目光投向創新鏈。記者了解到,京津冀三地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北京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分支機構突破1萬家,2014年以來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2800億元;京津冀共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天津、通州、燕郊分中心加快建設,京津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400余家。“‘北京研發、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京津冀三地科技等高精尖產業新設經營主體占比由2014年的不足40%,上升至2023年的66.1%。”黃征學如是說。
堅持鍛長板補短板相結合
“十年來,京津冀區域發展格局日漸清晰,協同發展交出亮眼答卷。”黃征學表示,未來,京津冀應要把握區域差異,著力推動優勢互補,把發展落差的勢能變成協同發展的動能,讓群眾有更強的獲得感。
——補齊各自的短板。
黃征學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效顯著,但依然面臨“軟聯通”不夠、多元治理不完善等問題。例如,十年來,京津冀在交通基礎設施等“硬聯通”方面進展順利,但規則、制度和標準等“軟聯通”與長三角地區相比仍有差距;公共服務便利化不斷提升,但離共建共享的要求還有距離;三地雖然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但補償標準偏低;京津冀區域治理主體目前主要是各級政府,企業、居民和非政府組織等治理主體參與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黃征學表示,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區域高質量發展整體性、融合性、一致性的大幅提升,這些問題將逐步得到妥善解決。
——鍛造共同的長板。
黃征學指出,京津冀三地應緊扣各自定位,在繼續深化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空間布局、基本公共服務等領域協同發展的基礎上,加強重點區域合作,搭建更多創新共同體,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政策鏈跨區域融合;同時,應做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新兩翼”的集中承接,分類推進規則、制度、標準的對接,完善協同發展利益機制和疏解激勵約束政策體系,破解產業和技術成果跨區域轉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應在進一步完善組織機構的基礎上,搭建更多企業、居民和非政府組織合作平臺,促進區域多元協同治理。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