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宕昌:干部變身“科技倌”,小產業撬動大發展
摘要:今年以來,宕昌縣把“黨建引領,產業發展,農民增收”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來抓,因村制宜,因勢利導。好梯鄉充分利用當地海拔較高、氣候涼爽、土壤肥沃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羊肚菌為代表的食用菌產業,并按照“一個產業,一套規劃,一套適用技術,一套扶持政策”的思路,大力發展觀光設施業、休閑旅游業、特色養殖業。
劉國慶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王斌
春光明媚、萬物復蘇的季節,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走進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好梯鄉麻子溝羊肚菌產業園,一排排黑色陰陽大棚內,菇花朵朵、長勢喜人,工人們正在細心地采摘、裝箱、分撿、運送,一幅人勤春早的豐收采菇畫卷在這里徐徐展開。
產業振興富路寬
好梯鄉是宕昌縣食用菌產業示范鄉鎮,露天種植黑木耳等菌類產業初具規模,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要經濟作物。那么,如何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呢?
去年以來,該鄉黨委書記馬志明變身“科技倌”。在他的帶動下,一大批有農村情懷、愿意扎根基層、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干部,大學生和返鄉農民工加入了“科技倌”隊伍。目前,麻子溝羊肚菌產業園已進入采摘一期。近期,他們結合黨史學習教育辦實事、促黨建、興產業、強隊伍,經常走進扶貧產業園、聯合社開展中藥材、羊肚菌、黑木耳種植和中蜂養殖等適用技術培訓,現場指導,提高農民春耕生產科技含量,邁好2021年羊肚菌種植第一步。
不僅馬志明成了“科技倌”,在羊肚菌試種成為好梯鄉特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好梯鄉鄉長沈童也成為了村產業發展的指導員。他們經常深入一線服務和指導群眾搞好食用菌、中藥材產業,通過“黨支部+合作社+集體經濟+貧困戶”種植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建檔立卡戶參與其中,享受分紅效益,群眾通過基地務工得薪金、入股分紅得“紅金”、托管代養得股金、收購產品得現金、土地流轉得租金等方式,與合作社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有效拓寬了群眾穩定增收的渠道。
“我們與48戶建檔立卡戶達成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特色產業帶動讓貧困群眾在產業發展中受益,進一步鞏固村子脫貧攻堅成效。”麻子溝村專職黨支部書記牛隆昌表示。
“引龍頭、簽訂單、建基地、增收入”
羊肚菌,被譽為“食品之冠,菌中之王”,是產量稀少、采集十分困難的珍貴物種。人工栽培的羊肚菌種植周期短、效益高、見效快,市場前景廣闊。
據了解,去年以來,好梯鄉依托宕昌縣出臺的各項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按照以設施農業為依托,打造特色產業種植基地,形成了“育、種、加、銷”結合的菌業產業鏈條,并采取“黨支部+聯合社+基地+電商+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在發展中藥材產業的基礎上,把發展食用菌“短、平、快”產業作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新產業。鄉聯合社投資26萬元,流轉土地50畝,成功種植出露天木耳菌棒6萬袋,產出干木耳6000多斤。同時,謀劃電商扶貧新門路,建成王牙社網紅電商打卡點一處,麻子溝電商服務中心一個,線上以淘寶、阿里巴巴傳統平臺為主,通過當地網紅主播以抖音和快手直播帶貨銷售2400斤,線下通過幫扶單位拓展重點市場和開辦實體店等方式銷售3800斤,輻射帶動貧困戶200多戶,創收達36.8萬元。在前期成功試種露天木耳的基礎上,該鄉新建溫棚2座1180平方米,種植平菇1萬袋,新建雙層大棚4座1200平方米種植羊肚菌。2020年,全鄉8個村實現中蜂養殖全覆蓋,達到3000箱以上,合作社為貧困戶分紅107.76萬元,戶均增收172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24萬元。
一心一意念“羊”經
今年以來,宕昌縣把“黨建引領,產業發展,農民增收”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來抓,因村制宜,因勢利導。好梯鄉充分利用當地海拔較高、氣候涼爽、土壤肥沃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羊肚菌為代表的食用菌產業,并按照“一個產業,一套規劃,一套適用技術,一套扶持政策”的思路,大力發展觀光設施業、休閑旅游業、特色養殖業。
馬志明介紹,好梯鄉麻子溝產業園食用菌種植基地,于2020年開始建園,鄉聯合社管理,目前己建成大棚4個,試種羊肚菌3畝,鮮菌畝產可達200公斤,預計每畝產值2.4萬元。這幾天,大一點的羊肚菌剛采完,小一點的又長了出來,一茬接一茬。
“下一步,好梯鄉將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工作,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勢,大力發展中藥材、食用菌、經濟林果、草食畜等富民產業。并在全鄉推廣羊肚菌種植,積極打造產業鏈,進一步推動羊肚菌產業發展,使其成為好梯鄉脫貧奔小康的主導產業。”馬志明如是說。
責任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