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基建”!第二屆全國基礎設施智慧建造與運維學術論壇在南京召開
中國發展網訊 10月15日,“第二屆全國基礎設施智慧建造與運維學術論壇”在南京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創新部為指導單位,東南大學主辦,東南大學智慧建造與運維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
10月16日上午,在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繆昌文,中國工程院院士盧春房、李明安、劉興平分別致辭,開幕式由東南大學副校長鐘文琪主持。來自全國各地、土木、交通、建筑、城市規劃、測繪、人工智能、電子信息等領域的500余名專家、學者和代表現場參加了本屆論壇。論壇同時對所有報告進行了網絡直播。
繆昌文院士在致辭中對與會院士和專家學者表示歡迎和感謝,他表示,我國基礎設施體量巨大、建造與運營成本昂貴,其安全關系國計民生,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涌現,為基礎設施的建造、運營與維護等領域提供了新的機遇。在我國相關領域正處在產業現代化、信息化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土木學科應以交叉融合傳統基建與前沿信息技術為特色,緊密圍繞“融合基礎設施”系列多學科交叉的關鍵科學與技術問題,在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核電、智慧市政、智慧建筑、智慧地下空間、智慧海洋工程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造與運維開展重點研究。期待通過本屆論壇富有成效的分享、研討、交流,不斷碰撞真理和創新的火花,從而推動我國基礎設施智慧建造與運維的快速發展、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創新、保障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為國家繁榮發展和促進“美麗中國”建設結出新碩果、做出新貢獻。
本次論壇學術委員會主任盧春房院士表示,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物質基礎。各類建筑結構、鐵路公路、管網線路等基礎設施可承受強震、強風、雪災、火災、爆炸、沖擊等偶然隨機荷載,受潮濕、銹蝕、凍融循環等不確定工作環境影響。我國有海量的新建和既有基礎設施,其高效建設、運營、管養不僅可產生巨大經濟產值,也是涉及到我國經濟社會高效有序發展的重大工程問題。發展與我國基礎設施體量相適應的世界領先高新智慧建造運維技術,保障國防建設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需要,是廣大土木工程科技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共同努力的方向。希望通過本次論壇的深入研討,對相關研究方向進一步梳理,在戰略上明確研究領域的關鍵發展方向和和核心科學問題,能夠更好地推進本領域的創新發展,為國家繁榮發展和戰略安全做出積極貢獻。
此次論壇包括9場大會報告、64場特邀報告,分論壇主題涵蓋了智能物聯網、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智慧城市(智慧機場)、智慧工程管理、BIM/CIM和工程信息管理系統、建造機器人與智能化裝備、數字孿生與智慧運維、新基建與傳統基建融合創新等方向。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東南大學相關學科群聚焦“新基建”與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的深度融合,在“融合基礎設施”領域的教學和科研方面也積累了良好的基礎,取得了系列高水平技術產品成果。特別是,2018年“智慧建造與運維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獲國家發改委批準成立;2020年,由中心名譽主任盧春房院士和中心主任吳剛副校長共同發起,由丁烈云院士和盧春房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成功召開了“第一屆全國基礎設施智慧建造與運維學術論壇”;2021年“東南大學基礎設施智慧建造與運維云平臺”、“東南大學東禾建筑碳排放計算分析軟件”也相繼成功發布上線。本次論壇的成功召開,進一步促進了東南大學在基礎設施智慧建造與運維方向的學科發展與科學研究。
責任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