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城市美好生活 創意“大咖”齊聚廣州分享公園文創新思路
摘要:王亞民以《故宮文創如何引領國潮發展——以故宮中國節為例》為題,分享故宮文創如何引領“國潮”發展的經驗。他首先用“601、24、96、186、5000”五個數字介紹了故宮的歷史淵源:今年不但是紫禁城建成601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6年;24位皇帝在這里留下工作和居住的印記,近186萬件院藏文物更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象征。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謝宇雯、張玉君、記者皮澤紅報道 12月4日下午,由中國公園協會、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主辦,廣州市白云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廣州市公園協會承辦的“中國(廣州)公園文創大會2021”公園景區文創發展交流對話在廣州越秀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此次交流對話是首屆由全國城市公園聯手打造的公園文創交流平臺,邀請了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王亞民、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曹雪、廣州市白云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局長王昱、廣東省動漫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林帝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錦華、國家一級美術師譚旭等多位中國公園文創產業相關專家學者出席,以“文創,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為主題,與來自公園景區、文創設計行業的200多位嘉賓通過專題演講和圓桌對話,探討公園文創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文創產品要“有故事”更要“有溫度”
王亞民以《故宮文創如何引領國潮發展——以故宮中國節為例》為題,分享故宮文創如何引領“國潮”發展的經驗。他首先用“601、24、96、186、5000”五個數字介紹了故宮的歷史淵源:今年不但是紫禁城建成601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6年;24位皇帝在這里留下工作和居住的印記,近186萬件院藏文物更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象征。
“有質感、有溫度、有趣味、有故事,這是故宮文創產品的邏輯。”王亞民認為,成功的文創不僅要尋找有IP價值的文物,還有通過當代審美的導入,對文物的視覺圖案和故事進行轉化。在他看來,“故宮新文創”不僅要有宮廷感、儀式感,更要有趣味性、探索性。如何從過去羅列式、說教式的思維,向沉浸式、體驗式的理念發展,成為當代故宮“文創人”的使命。通過文化+科技、文化+商業、文化+金融、文化+生活等文創項目的推出,故宮文化也從深宮走向社會,為越來越多的企業賦能。
王亞民說“文創一定要研究五千年以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是什么,老百姓最需要什么。”曹雪對此深感認同。文創歸根結底需要市場接受,因此明確產品的目標受眾十分重要。調查表明,歷屆奧運會吉祥物主要的消費群體是9歲左右的兒童,因此,曹雪將其設計的冬奧會吉祥物目標受眾精準地定位為兒童,孩子們的喜愛是曹雪團隊設計的“冰墩墩”入選為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的重要原因。曹雪回憶,組委會曾經把兩套冬奧會、殘奧會的吉祥物組合和網絡下載的圖片混在一起,讓240名小學生挑選最喜歡的形象,最終“冰墩墩”最終以絕對的優勢勝出。
文創應該要有豐富的內涵、無限的外延。
圓桌對話環節上,嘉賓圍繞《創新公園文創,創造城市記憶》主題各抒己見。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公園承載著日益豐富的文化功能。截至2019年,中國有城市公園高達18000多個,公園文創同樣方興未艾。如何打造群眾喜聞樂見的公園文創產品、文創空間、文創活動,一眾創意“大咖”紛紛建言獻策。
“情感應成為所有文創的起點。”在林帝浣看來,文創不是一件單純的衍生品,更是人文關懷的載體。他觀察到,對來自五湖四海的“打工人”來說,越秀山、白云山這些公園景區就是他們精神的“后花園”,如何給家鄉的親友送上一份來自他鄉廣州的“手信”,應成為廣州公園文創的基調。另外,文創產品應該符合“場景消費”的規律:公園文創是文旅的一部分,公園文創的消費場景,需要營造出商店所不具備的文化氛圍。
譚旭則認為,每個公園都有自身的文化基因,有的依托于名人故居,有的依托于歷史事件,有的則依托于優美的自然風光。公園文創不僅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文化基因,還要符合當地公眾的普遍性審美,將當地的非遺等文化元素融合到文創產品之中。
吳錦華認為應該利用工藝美術的表達形式把傳統的非遺文化、地域特色與公園文創開發相結合,推動文化產業不斷創新發展。
王昱則提出,公園管理者要主動把文化引進公園,打造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
面對當代公園文創產品發展同質化的現象,與會專家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設計師面對文創需要運用系統性的思考、而不是元素性的思考,他們面對的是一個產業、而不是一件產品。”王亞民表示,“文創離不開文化,沒有對文化的系統詮釋,文創產品也缺乏真正的生命力”。“能夠被復制的都不是文創,沒見過的東西才是真正的文創。任何人都要學會用自己的實力顛覆別人的成見。”曹雪總結道。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