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產經 正文

南方航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出新招

2021-12-06 16:18 中國發展網 李廣謙、記者皮澤紅
南方航空 產教融合

摘要:三是深度探索產教融合聯盟。未來規劃中,南方航空將努力促成由民航局、中國航空協會等主管部門作為業務指導方,邀請各大航空公司參與進來,形成產教融合聯盟。不僅共同提出航空公司的人才標準,也致力于促進上下產業鏈的全方位融合。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李廣謙、記者皮澤紅報道  近日,記者了解到,中國南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南方航空”)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對產教融合工作的要求,與多家院校合作開展訂單班,培養航空業所需的飛行員、乘務員、機務維修員等多個專業適配人才,在民航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總體統籌  領導小組全力以赴

為了使產教融合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南方航空成立了產教融合領導小組。該小組成員包括公司兩位主要領導及部分班子成員,職責主要是確定公司產教融合的發展方向、制定政策、執行落地等。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主要負責對接政府部門、與院校聯絡等,保證校企雙方資源順利交流和交換。

相關政策指出,產教融合必定走向“產教科”融合。從行業本身而言,航空業是集科技之大成的行業,要培養行業所需的科技俊杰,需建設先進的科技研發室,供校企合用,為教學發力。產教融合領導小組緊密貼合民航運輸產業特征和企業發展方向,與合作院校共建三個科技創新平臺——民航維修工程技術中心、民航人工智能重點實驗室和明珠創新工作室,協力攻破行業難題,不僅解了南方航空燃眉之急,更方便院校教師將研發成果及時分享,福澤每一屆航空學生。以民航維修工程技術中心為例,該中心由南方航空與中國民航大學于2017年聯合成立。近年來,南方航空的工程師們與來自中國民航大學的老師們共同研究飛機維修方面的科研課題,集思廣益,共同破解疑難雜癥。目前,該實驗室在“飛機維修工程理論及運行工程體系開發與應用”“飛行大數據應用及飛機健康診斷”“復合材料結構修理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三個方向累計創新課題儲備達250余項,上線率達60%以上。

南航集團總經理韓文勝等領導出席人工重點實驗室掛牌儀式

硬件建設的同時,軟性投入也必不可少。關注院校師資的成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培養出對口的訂單班學員。產教融合領導小組會定期邀請合作院校教師前來企業,熟悉相關崗位職責、操作規范、用人標準及管理制度等內容。例如,南方航空每年都會為乘務專業的老師開展專項培訓,幫助老師們了解該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等。結合南方航空的生產實際和用人標準,教師不斷改革教育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學校教學環節。

    校企合力  “協同育人”貫徹到底

“推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校企協同育人”,是教育部早在2015年出臺的《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就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提出的基本原則。該原則在南方航空與合作院校開展的“聯合培養班”中得以充分體現。為了能夠培養出高水平、高素質的“雙高型”人才,南方航空從高考錄取環節便開始了選拔工作,并嚴格按照企業的用人標準培養學員。

一是選拔前置,介入招生環節。南方航空與院校簽署聯合培養協議中約定,企業可以介入招生環節,由南方航空優選出學生組建“聯合培養班”,開啟學習旅程。比如,很多學校將空中乘務專業列為藝術專業,南方航空利用藝術類專業招生可以面試的政策,在高考學生中選拔未來的空姐。而對于飛行專業的招生,因專業性較強,要求學生不僅要具備過硬的文化基礎,還需有著較高的身體條件和心理素質。南方航空按照教育部和民航局制訂的招生政策,和院校聯合將招生環節前置到高考環節,從大一開始培養未來的飛行員。

二是在校學習,課程與關愛并重。在校期間,院校會依照學制安排理論課,南方航空也會定期外派公司內部教員到合作院校為聯合培養班學員授課。課程內容不僅包括南方航空的企業文化,也涵蓋航空公司特有的專業培訓課程,如乘務員職業素養、客艙廣播、安全及服務訓練等,提前讓學員感受南方航空的點點滴滴,更提升他們畢業的整體質量和就業適崗優勢。學業之外,南方航空也一直非常關心訂單班學員的日常生活。比如,特設了“十分關愛獎”——南方航空每賣出一張機票就會捐出10分錢,放置到關愛基金中,之后發放給合作院校,由后者制定獎勵標準并發放給優秀學生,激發學員的學習積極性。 

三是入企實訓,嚴把準入門檻。學員完成院校的學業且考核合格后,便可進入南方航空,開啟實習生涯。不同的崗位,實習情況各異,以大眾接觸比較多的乘務員和飛行員來說,就各有特色。

經歷院校兩年或三年的專業學習,乘務學員已熟諳諸多客艙安全和服務的基礎知識,但距離合格的乘務人員還有一段距離。為了能夠為乘客提供貼心服務,經體檢合格之后,他們在學業的最后一年并可進入南方航空進行實習。首先,他們還需要先在南方航空培訓中心進行三個月的“新乘培訓”,之后才能登機學習。期間,培訓中心根據民航局的法規要求,教授學員關于履行客艙安全職責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技巧,包括飛機上設備操作,如正確開關艙門、滅火、使用救生裝備、急救技巧、緊急撤離、水上逃生等。學員需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所有課程的學習,并通過理論和實操考核后,才可獲得“訓練合格證”。 

憑此證,學員才可以換取空勤登機證,進入客艙部門,跟隨師傅開啟空中實習。在大半年的航程中,學員按照師傅的指令,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與旅客對話,學習在狹窄的過道內推車、發餐,隨時照顧乘客的情緒和心情,及時回應他們的提問。雖然這些知識早已存入腦海,且在常人眼中是再尋常不過的事務,但作為航空公司的“門面”,乘務員只局限于規范化、程序化服務并不夠,客艙服務必須個性化、人性化,要有較好的文化修養和社會知識,才能贏得乘客的心。

每一次飛行后,師傅都會對乘務學員進行綜合性評價。當所有項目都過關后,他們才會成為南方航空的正式員工,開始獨自乘機服務旅客。 

飛行員身處要求更高的崗位,培訓流程也更長,將歷經理論學習、初始機訓練、動態模擬機訓練、本場訓練等多種培訓方式。

結束四年的院校學習后,學員進入南方航空培訓中心,再次接受一個多月理論培訓的洗禮。飛行員需要對所有知識耳熟能詳,才算過關。

之后,他們前往南方航空所屬的珠海翔翼公司。在這里,動態模擬機將呈現飛機在空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形,學員需一一過關。若操作失誤,系統會提示錯誤,學員要從頭再來。

模擬飛行合格后,學員來到南方航空位于河南南陽的飛行訓練基地。在真實的駕駛艙中,資深飛行員會手把手教導每一位學員熟練地操作機上設備,實現在學中干、干中學,通過不斷的起飛、降落來鞏固所學。

當學員達到既定的飛行小時數且考核合格之后,才會成為真正的飛行員,作為副駕駛開始進入飛機駕駛艙操縱飛機的起落,實現從學生身份向社會人身份的無縫銜接與轉換。

一般而言,從模擬機上的操作到成為副駕駛,大概需要3~4年的時間,成為能獨當一面的機長至少需要8年以上的時間。

    持續創新  做大做強航空人才事業

自與院校開展產教融合工作以來,南方航空已儲備了一大批優質的飛行、機務、航務、乘務等條線的工作人員。隨著產教融合的深入發展,南方航空將繼續堅持創新的企業文化理念,聯合航空產業鏈上的各方在以下三方面發力,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南航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馬須倫出席廣州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開工儀式

一是全面規劃“1+3+N”基地藍圖。 為扎實推進產教融合工作,在已建立的三座實驗室基礎上,南方航空開始構建“1+3+N”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藍圖(“1”指南方航空黨校與南方航空培訓中心,這兩者采取的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一體化運作機制;“3”指廣州、北京、新疆產教融合綜合實訓基地;“N”指若干個具有民航專業特色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如大連安保產教融合培訓基地。)。每個實訓基地承載著不同的功能和任務,方便訂單班學員就近選擇基地開展實習工作。其中,占地110畝的新疆產教融合綜合培訓基地已經投入使用,可提供乘務、機務、地服、營銷、貨運、危險品、管理等專業培訓。 

二是積極響應“1+X”證書。由學歷證書和若干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組成的“1+X”證書,是產教融合的改革深入點,也是未來重點走向。南方航空將基于“1+X”證書,深度參與到學校的專業建設中——與院校老師共同研發課程;委派內部教員以班主任的身份進入學校,輔導訂單班學員直至畢業進入企業。這種將企業標準轉化為院校學科標準的做法,將有效幫助學生在校階段就掌握未來工作所需的各項技能。

三是深度探索產教融合聯盟。未來規劃中,南方航空將努力促成由民航局、中國航空協會等主管部門作為業務指導方,邀請各大航空公司參與進來,形成產教融合聯盟。不僅共同提出航空公司的人才標準,也致力于促進上下產業鏈的全方位融合。

邊實踐、邊創新。南方航空的產教融合之路已走過多年,并將繼續發揮企業優勢,聯合各方走向深入,開展全方位的航空業人才培養。

責任編輯:呂婭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