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廣州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 百年變局百年路
摘要:包括多國前政要在內的全球知名政治家、戰略家、學者、企業家,一起碰撞觀點,聚焦全球抗疫、綠色發展、科技合作、鄉村振興、灣區機遇、文明互鑒等全球關注的議題,從經濟、文化、歷史等多維度,“領讀”中國,凝聚共識,給出了一個個信息量極為豐富的答案。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馮能文、記者羅勉報道 12月1日-4日,600多位中外嘉賓線上線下齊聚廣州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全球目光聚焦一道時代的必答題——世界百年變局與中國和中國共產黨,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包括多國前政要在內的全球知名政治家、戰略家、學者、企業家,一起碰撞觀點,聚焦全球抗疫、綠色發展、科技合作、鄉村振興、灣區機遇、文明互鑒等全球關注的議題,從經濟、文化、歷史等多維度,“領讀”中國,凝聚共識,給出了一個個信息量極為豐富的答案。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李君如表示,與歷屆大會相比,本屆會議規格最高、外方參會人數最多、會議影響力最積極正面、會議成果最豐碩。截至12月4日10時,境內外120余家主流媒體報道“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及相關配套活動超過8000篇次,社交媒體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累計超過5億人次。
“讀懂今天的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
“讀懂今天的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在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開幕式視頻致辭中,國家主席習近平再次強調。次日,“讀懂中國”12場平行研討會同步拉開,其中,以“中華文明與中國共產黨”為主題的研討會現場座無虛席,記者們擠滿過道,成為關注度最高的一場研討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有很多獨特之處。”開幕式上,俄羅斯國家杜馬第一副主席梅利尼科夫特意提到了這場研討會,認為讀懂中國共產黨,才能理解中國成功的要素。“中國杰出的經驗,不僅對中國人民,對全世界人民都是寶貴的,從理論思想和經濟視角都顯而易見并至關重要。”
本屆“讀懂中國”也許是理論“濃度”最高的一屆大會。來自中央黨校、中央團校、中國社科院等思想理論領域專家齊聚一堂,為世界解讀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與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這條道路,乃是一條在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系而不是相脫離的進程中,獨立自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平崛起之路;乃是一條我們獨立自主開創的,前無古人的,將引領14億多中國人民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并同世界各國結成利益匯合點及利益共同體基礎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必由的,和平崛起之路。”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鄭必堅說。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探索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央黨校副校長謝春濤談到,中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在自己發展的同時,也給其他國家帶來了發展機遇。
抗疫成效領跑全球 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鐘南山是這個時代的英雄,他能夠告訴全世界的人,如何應對疫情,所以我成了他的粉絲。”知名籃球明星、現任北控男籃主教練馬布里在“讀懂中國”現場解釋為什么將鐘南山院士的照片放上了個人主頁封面。
沒有意外,全球抗疫連續第二年成為中外嘉賓交流互動的高頻詞。從提倡聯手抗疫,到探尋“中國方案”的細節,話題聚焦度更高。
“在助力全球抗疫方面,中國的疫苗已經做到供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光是國藥就為全球112個國家和地區供應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國藥集團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楊曉明在研討會上給出多組數據,2021年9月,中國疫苗工藝生產年產能達到50億劑,到11月16日為止,國內已經接種了24億劑,出口接近20億劑。
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奧密克戎(Omicron)“來勢洶洶”,世界應如何應對?中國社會科學院行為經濟學實驗室執行主任姚宇從政策角度參與了討論。“我覺得除非這個新毒株跟此前的傳播特性有顯著區別,可能我們要調整相應政策,否則現行有效的抗疫政策還是要進一步堅持。”姚宇強調,新毒株的出現提醒各個國家采取更有效更積極的抗疫措施,特別是像中國等國采取的已被實踐證明有效的措施,要進一步推廣到全世界。
“我們要制定一個具有全球意義、有約束力的抗疫條約。”意大利前總理馬里奧·蒙蒂提出了具體措施,還要制定一項全球大流行病疫苗的政策,明確地規定各方的權利和責任,來確保疫苗的供應和分配。
“包含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是一個存在的既定事實。”姚宇強調,“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
搭起文化橋梁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見證了“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遺。“不同文化之間需要在交流中影響和豐富彼此,并在兼容并蓄中大放異彩。”在她看來,絲綢之路講述的是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進步的故事,“一帶一路”倡議將挖掘這一遺產的潛力,創造發展繁榮的新機遇,塑造出更多包容、和平以及崇尚多樣性的社會。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大火,故宮學院院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也成為“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上的“紅人”。
“讀懂中國”會場里大大小小的醒獅裝飾來自廣東醒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南獅王”趙繼紅之子趙偉斌的手筆。“類似醒獅這樣的傳統文化一定要融入生活,一定要走入人心。”單霽翔說,“我們希望更多人讀懂中國,也希望中國人能夠更多地讀懂世界。”
會場內,“讀懂中國”叢書第二輯11本著作發布,關于中國多語種書目可隨手翻閱;會場外,“廣州之夜”文藝展演以城市CBD夜景為背幕,寓意溝通世界的“絲路金橋”大型雕塑在海心沙拔地而起。
從越秀國際會議中心到廣州塔,從城市老中軸線到新中軸線,此次大會,東道主廣州在臺前搭建交流橋梁,幕后展現嶺南元素,以一個個生動的廣州故事、灣區故事,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活力。
擴大開放水平 貢獻新規則共享新機遇
作為中國市場化水平和經濟開放度最高、經濟體系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或是讀懂這一“中國之勢”的最佳注腳。“關注大灣區,才能更好地讀懂中國的發展方向、目標和政策方針。”“大灣區將成為中國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英國工黨影閣財務部發言人、議會上院議員戴維森勛爵和新加坡前總理、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不約而同地說。
粵港澳大灣區要如何進一步發展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認為,交通與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是規則對接。
“規則就是生產力。”鄭永年表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量”很大,但尚需變“強”,除了學習接受既定的國際規則,也要向世界貢獻新的規則,粵港澳大灣區將擔當“領頭羊”角色。具體操作層面上,他建議推動大灣區內部規則的對接,可把香港、澳門的規則,尤其是商業規則首先應用到珠三角,最終將大灣區建設成為一個“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成為世界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配置中心。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