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產經 正文

信息技術賦能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廣州舉行

2021-12-27 16:14 中國發展網 柏晶、記者皮澤紅
信息技術 廣州

摘要:12月25日,信息技術賦能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暨廣東省高校教育技術學術年會在廣州召開。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柏晶、記者皮澤紅報道  當前,在新一輪科技創新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影響推動下,高等教育正在加速邁開創新發展的步伐。高質量發展成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也是“十四五”時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

12月25日,信息技術賦能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暨廣東省高校教育技術學術年會在廣州召開。本次會議是在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指導下,由廣東省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指導委員會和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教育技術專業委員會主辦,由華南師范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惠州學院等全省7所本科高校和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4所高職院校聯合承辦。大會以“信息技術賦能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圍繞技術賦能的一流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智慧教育新常態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與教學大賽、三教改革、雙高建設等內容,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設11個分會場,共有8個主會報告,58個分會報告。數據顯示,共吸引線上線下12000人次參會。

線下主會場

開幕式上,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陳文海教授、廣東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處長姜琳教授、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秘書長孫麗昕研究員分別致辭。南方醫科大學文民剛副校長、廣東水利電力職業學院蔣伯杰副校長、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李紹中副校長等來自11家承辦院校的代表參加了線下的開幕式。開幕式由廣東省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教育技術專委會理事長、華南師范大學謝幼如教授主持。

致辭中,陳文海指出,如何以信息技術賦能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如何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成為培育高等教育發展新動能、引領高等教育全面提質創新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他認為,論壇圍繞信息技術賦能,共同探討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向、新思路和新舉措,高度契合國家戰略需求,具有重要價值和積極意義。

姜琳通過介紹廣東省當前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的建設現狀,指出在當今一流專業建設、一流課程建設、教學模式改革等方面,信息技術助力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姜琳高度肯定了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指導委員會成立短短2年多時間,在推動廣東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做出的積極貢獻。她指出未來將進一步支持教指委的建設和發展,使教指委更好地發揮咨詢、指導與評估作用。

孫麗昕秘書長認為,建設智慧校園、智慧課堂,探索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VR/AR等信息技術融合的新型教學模式是廣東省“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目前正在統籌、協同全省力量,積極開展戰略研究、政策研究、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等,著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推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教學管理服務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上午大會報告環節,由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深圳大學教務部副主任孫忠梅教授主持。南方醫科大學副校長文民剛教授、華南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項聰研究員、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李紹中副校長分別做了主旨報告。

文民剛以南方醫科大學綜合教務管理系統、愛課教學支持系統、實習實踐支持系統、網絡題庫考試系統等四大信息化系統的實踐探索為案例,強調系統設計必須堅持課程和學生雙中心利用互聯思維,通過以信息技術解決教學中的痛點,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項聰分享了“‘明道育德’課程思政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他介紹了華南理工大學思政課程“領導”計劃、通識課程“聞道”計劃、專業課程“同道”計劃和實踐研習“悟道”計劃四維一體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結構,同時結合案例分享了目標同向、師資共享、資源共享、平臺共享、內容同步的“五要素協同”課程思政建設機制,以及在組織保障、投入保障、構建評價體系“三大保障”下,華南理工大學課程思政建設取得的標志性成果。

李紹中圍繞深化“三教”改革,結合職業院校從教學內容、教學角色、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環境、教學資源以及學生角色進行分析,提出要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材改革、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教法改革、打造“教學內容有用、教學環境和資源有力、教學組織有序、教學方法有趣、教學評價和改進措施有效”的“五有”高效課堂。

下午的主報告環節由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教育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指導委員會委員、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副院長柯清超教授主持。會上,華南師范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趙藝教授,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長江學者劉濤教授,韓山師范學院教務處處長袁德輝教授,廣東水利電力職業學院吳靚教授進行了分享。

趙藝介紹了華南師范大學“新師范”建設1.0的成就:九大建設、十二項云舉措,以及“新師范”2.0的思考。展示了華南師范大學圍繞新時代人才培養等問題,大力實施“新師范”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強教育“新基建”,推進優質數字資源開發和課程體系建設的舉措和成就。

線上專家報告

劉濤教授圍繞教學過程中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學實驗等四大痛點,提出了融合新聞人才培養教學設計思路,從文理融合、新舊融合、內外融合、知行融合等方面達成復合型知識結構、全媒型課程體系、創新型教學形式和專家型專業素養的融合。

袁德輝結合韓山師范學院的學校辦學特色,就如何有效運用技術賦能開展課程建設,提出重使用、建精品、上平臺、強思政的四大舉措,學校技術賦能課程建設成效卓越。

吳靚分享了國家級供用電資源庫,列舉了對接職業崗位優化教學內容、標準規范指引建設優質資源、線上線下混合優化教學方法、三方多維共評優化教學評價等四項金課建設策略。

除了大會主報告會場外,本次會議在上午和下午分別設置了8個和3個分會場。 

上午的分會場包括一流課程與課程思政專題6個分會場,含理工1場、理工2場、文史哲專場、醫農專場、經管法1場、經管法2場;課堂革命高職專題2個分會場。共有33位教師圍繞廣東省高校新工科、新文科、新醫科、新農科、新師范等建設,交流展示各高校一流課程、課程思政與教學改革創新的優秀經驗及實踐案例。9名高職院校教師圍繞課程、教材、教法、教師隊伍建設,交流展示了高職院校信息技術賦能三教改革的典型成果。

下午的分會場包括教學創新與教學大賽專題會場、教學技能大賽高職專題會場和教育技術中心新使命與智慧環境建設專題會場。共有10位教師圍繞教學創新與教學大賽的準備與實施,展示了省級教學創新案例和教學大賽獲獎者的風采。教育技術中心新使命與智慧環境建設分會場由4位教育技術中心代表和2家企業代表,使用當下前沿技術,展現新發展階段下教育技術中心的新使命、新角色和新作為,提供智慧環境建設的新理念、新思路及新案例,為廣大參會者提供直觀沉浸的體驗。

最后,廣東省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指導委員會柏晶秘書長宣布了本次廣東省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指導委員會“教學改革創新優秀案例”獲獎名單,共有63項大會報告獲得一等獎、26項案例獲得二等獎。

本次會議線上規模龐大,參會人數為歷次教指委和教育技術專委會會議之最,極大地宣傳了信息技術賦能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案例。通過各位報告人生動鮮活的展示,使廣大教師更加明晰信息技術與教學改革深度融合的實施路徑和創新應用,為廣東省高等教育高質量樹立了榜樣和示范標桿。

責任編輯:呂婭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