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雙循環 內蒙古去年完成綜合運輸貨運量23.4億噸
摘要:物流業是市場活力、經濟景氣的風向標,也是觀察經濟發展的一扇窗口。運輸方式的升級改變,意味著經濟動能的提升。
物流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是經濟發展與消費活力的“晴雨表”。
1月19日,“回眸2023”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召開,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高世勤說,“去年,內蒙古充分發揮交通運輸服務雙循環、聯通內與外的重要作用,著力提質效,全力保暢通。完成綜合運輸貨運量23.4億噸、貨物周轉量5535.9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2.8%、6.7%,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據了解,內蒙古去年完成綜合運輸貨運量23.4億噸、貨物周轉量5535.9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2.8%、6.7%,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國際道路運輸貨運量6993萬噸,同比增長136%,創歷史新高。大力推動網絡貨運規范健康發展,在不增加社會總運力的條件下,通過專項獎補,培育網絡貨運市場主體,業務、數據、稅收“三回歸”初見成效。主動服務新能源產業發展,采取多種措施保障“大風車”葉片的“造得出”“運得走”,全年辦理風機葉片運輸車輛許可5822件,最大長度113米。保障極端天氣交通安全暢通,處理10起重要公路基礎設施水毀突發事件,清雪除冰73.5萬公里,清理干線公路路面積沙125萬方,全年未發生長時間公路阻斷。
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運輸廳運輸服務處處長郭瑩表示,在發展貨運物流新業態方面,內蒙古大力推動網絡貨運規范健康持續發展,完成運費收入80.08億元,貨運量10723.57萬噸,實現稅收5.2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66%、337%、196%,23家企業達到規模以上水平,培育了呼和浩特市燃熱物流有限責任公司等9家本土網絡貨運龍頭企業。指導交通集團研發了“蒙馬智運”數字物流綜合平臺,注冊企業275家、司機10.9萬人,完成產值3.36億元。
物流業是市場活力、經濟景氣的風向標,也是觀察經濟發展的一扇窗口。運輸方式的升級改變,意味著經濟動能的提升。
數據顯示:內蒙古在鄂爾多斯、包頭建成智慧陸港5處,運輸效率提高1倍以上,綜合能耗降低30%。在全區口岸推廣跨境自動駕駛運輸模式,包括AGV智能自動引導車、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有效替代人力,解決司機短缺、疲勞駕駛等問題,降低了運營成本,提升了運營效率,同時也降低了安全風險,實現口岸運輸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自動化、智能化、無人化的全面升級轉型。甘其毛都、策克口岸試運行累計5.5萬輛次、運輸煤炭384萬噸。
物流業的高歌猛進,讓內蒙古廣袤的鄉村大地暖流涌動,煥發蓬勃生機。102個旗縣區開展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水平評估、11個納入自治區試點、5個躋身國家級試點。加快推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形成“一點多能一網多用”的發展模式,以確保農村客運的穩定運行并加速“回血”,同時打通農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內蒙古已開通68條客貨郵融合線路,構建了14個縣級服務中心、62個鄉鎮運輸服務站和131個農村物流服務網點,通達131個行政村,日均轉運包裹3萬余件。
事實上,物流業按下“快進鍵”,業務量跑出“加速度”,得益于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去年,內蒙古針對大宗貨物運輸由消費端主導的特點,探索建立政企運協調機制,提高本土企業市場占有率,主動對接伊利、蒙牛等生產企業和呼鐵、沈鐵集團等運輸企業,統籌各種運輸方式運力資源,為牛奶及奶制品、糧食、煤炭等重點物資提供交通運輸保障。(梁喜俊 唐北)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