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能源 正文

加快構建農村清潔能源體系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2021-05-21 08:39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清潔能源

摘要:農村能源是農村的重要基礎設施,應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狀況、資源條件、農民生活習慣,加快構建農村清潔能源體系,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以應對氣候變化和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計興辰  冀東星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農業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農村能源是農村的重要基礎設施,應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狀況、資源條件、農民生活習慣,加快構建農村清潔能源體系,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以應對氣候變化和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農村清潔能源發展滯后但潛力巨大

農業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農業帶來的碳排放量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7%~8%,主要包括稻田甲烷、動物腸道甲烷、糞便甲烷和農田氮肥氧化亞氮分解。加上農村生產生活用煤產生的排放,農業農村溫室氣體排放占比約為全國排放總量的15%。

近年來,電力和天然氣的普及改善了農民用能條件,但農村清潔能源發展還較為滯后。自2017年國家啟動了北方冬季清潔取暖試點以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煤改氣”“煤改電”存在成本高、補貼少、供應不穩定等問題,返煤現象頻現。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農村能源消費量達5.62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仍在農村生活用能中占據首位,秸稈、薪柴等非商品能源消費量為1.11億噸標準煤,占農村生活能源消費總量的35.1%,能源利用方式較為粗放。

我國農村可再生能源豐富、潛力巨大。在供給側,包括太陽能、沼氣、地熱、風能在內的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但利用效率不足,沼氣產量僅占生產潛力的1/55,地熱能年利用量僅占資源量的1/40。在需求側,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農村的能源購買能力逐漸增強。例如,我國農村商品性能源消費比重持續攀升,從1980年的30%提高到目前的75%以上,這為增加清潔能源消費提供了條件。

實現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困難多挑戰大

相較于城市,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用能分散,農民對固有的生活用能習慣具有強烈的路徑依賴。此外,隨著我國糧油肉蛋奶等需求的持續增長,在保障糧食安全及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前提下,實現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難度較大。

一是缺少頂層設計和技術標準。盡管相關部門出臺了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導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尚未制定有關氣候變化的法律法規,針對農業農村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也尚屬空白。此外,缺少清晰統一的清潔能源技術標準,導致減排固碳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面臨較大障礙。

二是清潔能源的市場競爭力較弱。一方面,產業鏈條、生態鏈條和市場利益鏈條尚未形成可持續發展閉環,社會資本參與農村清潔能源推廣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缺乏對農村清潔能源使用成本的測算,對農戶承擔、企業收益和政府補貼的范圍界定也較為模糊,導致政府補貼政策難以實施。

三是農業生產的一些特點制約了溫室氣體減排。種植業方面,我國主要以小農戶種植為主,減排固碳技術標準和規程難以嚴格執行;養殖業方面,飼料飼草質量差且短期內難以提高,導致家畜消化系統產生的溫室氣體較多;廢棄物循環利用方面,成本效益低,亟需進行技術創新,探索整體解決方案。

加強制度和科技保障推動低碳減排

以綠色低碳清潔為目標構建農村現代能源體系,是深化農村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舉措,對于我國優化能源結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是研究提出路線圖和技術路徑。根據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在保障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前提下,研究農業農村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和達峰時間,提出實現減排、固碳與可再生能源替代的技術路徑。

二是加快制訂法律法規和考核制度。盡快制訂頒布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法律法規與技術標準,建立低碳消費制度,通過法制化、標準化確保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穩定與可持續。建立核算和監測體系,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地方政府和重點企業的考核指標,形成考核激勵機制。

三是加強科技支撐。研發種植業與養殖業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減排技術,開發工廠化農業、規模化養殖、農漁機械、屠宰加工及儲存運輸的節能裝備,創新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技術體系。

四是積極引導市場主體。借鑒國內外農村先進經驗,將政府頂層設計與企業自主創新有機結合,鼓勵更多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加強碳減排合作;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措施,支持各類企業聯合農戶開展農業減排。

(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駐靈壽縣掛職干部)

責任編輯:劉維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