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產業成新“風口” 大連初步完成布局
摘要:由于發展氫能產業對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30·60”目標意義重大,多地政府已將發展氫能提升到產業戰略布局的高度來搶占這一“風口”。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記者 | 白雪 見習記者 | 施文郁
“加氫15分鐘,續航350公里。”前不久,遼寧省首批氫能源電動車在大連金普新區上線運營。盡管只有10輛車、2條線路,但這一應用場景不僅標志著遼寧城市公共交通事業進入“氫能時代”,也表明大連初步完成氫能產業布局,且在全國發展氫能產業中異軍突起。
由于發展氫能產業對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30·60”目標意義重大,多地政府已將發展氫能提升到產業戰略布局的高度來搶占這一“風口”。
據了解,為促進氫能發展,2020年以來,大連市除成立氫能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外,還印發出臺了《大連市加快培育氫能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大連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等系列政策文件及氫能產業相關標準;推動設立了大連市氫能產業發展促進協會、遼寧省汽車工程技術學會等NGO組織,初步搭建起了推動氫能產業發展的基本產業生態環境。
大連市氫能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取得實效,捷報頻傳。先后完成8.5米、10.5米氫燃料電池客車,36噸、49噸重載卡車和36噸轎運車等車型聯合研制攻關并陸續實現量產;首艘氫燃料電池樣船已下水開展試驗;首批4座加氫站陸續建設運營;搭載本地關鍵核心零部件的首批60臺氫燃料電池公交車陸續上線投入運營;由大連豪森為新源動力設計制造的年產1萬套燃料電池電堆全自動化生產線已進入組裝調試階段,并將于2021年底前全面投產;2個工業副產氫提純項目開展立項工作,有望在年內逐步投產;包括加氫站、研發測試平臺在內的一批氫能產業實施項目全面開建;一批由核電、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為支撐的“綠電”“零碳”電解水制氫項目開展可行性研究;多個氫能小鎮、氫能產業園項目開展前期謀劃論證工作。
大連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大連是氫能與氫燃料電池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的高地,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是國內最早從事氫氣提純和氫燃料電池研究的機構,主導制定了半數以上燃料電池國家標準,有“燃料電池黃埔軍校”之稱,與大連多所高校一起為大連氫能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大連還是我國重要的石化產品生產基地,擁有較完整的石化產業全產業鏈,具有豐富的工業副產氫資源和可再生能源,為零碳制氫提供電力來源。在氫氣制備、儲運及檢測方面,特別是燃料電池電堆和關鍵部件、整車生產及商業示范應用方面,大連目前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氫能產業鏈,在海陸空等有多個應用場景。總部設在大連的新源動力是中國第一家燃料電池股份制企業,擁有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技術自主知識產權,部分關鍵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在氫燃料電池系統及零部件方面,洺源科技在燃料電池系統設計驗證、標定和整車實際運行,特別是中重型卡車的設計和燃料電池控制策略方面都具備獨特的技術優勢。
在氫燃料電池整車整機方面,大連聚集了一汽大客、華晨等汽車企業,中車大連、大連齊車等軌道交通企業,以及大連船舶重工、中遠船務等船舶制造企業。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大連已成功開發出氫燃料電池重卡和中大型客車等多種車型,具備研制開發包括冷鏈物流車、港口裝卸車、氫燃料電池船舶、氫燃料電池軌道機車、氫燃料電池無人機、氫燃料電池小型飛機等各類交通裝備的能力。
上述負責人介紹說,大連按照全產業鏈協同、差異化和集群化發展的要求,以高新區、金普新區、旅順口區、莊河市為載體,引導產業要素資源向相應區塊集聚發展,形成“一廊三園七區”的氫能全產業鏈空間布局新格局。大連自貿片區氫能產業園項目已正式開工建設,項目總計35萬平方米。園區以“平臺+產業”的模式整體運作,將構筑起完整的集氫能源科研、孵化、制造、示范、應用、推廣于一體的產業生態體系。
責任編輯:劉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