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能源 正文

三門峽以生態大保護促區域高質量發展實現城市華麗轉身

2021-11-23 11:12 中國發展網
生態大保護 高質量發展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摘要:把生態保護作為“先手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增綠護水為重點,強力推進“十百千萬億”工程,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楊海燕 記者范紀安報道 近年來,三門峽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緊扣“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主線,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謀劃、綜合治理、系統提升,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三門峽市推進黃河流域(三門峽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科學編制三門峽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圍繞“生態環保、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產業轉型升級、文旅融合”等重點領域,謀劃儲備項目1117個、總投資8334.26億元,基本形成了“十百千萬億”工程聯動發力,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齊頭并舉,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協同推進的良好格局,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持續提升,守住了“藍天綠水好空氣,青山綠水白天鵝”,初步實現了從資源型向生態型城市跨越的華麗轉身。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初冬時節,美麗的天鵝城三門峽植被依舊茂盛,站在黃河廊道遠望,已有三兩只天鵝到達河灘濕地。從空中俯瞰,一條綠廊沿著黃河起伏延伸。據三門峽市黃河生態廊道相關負責同志介紹,百里黃河生態廊道工程共分三期,總長度約190公里。自2020年2月底開工建設,6月底已完成一期工程44.7公里,自大壩至函谷關108公里,已經全面連通,三門峽市主城區沿河景觀群的王官黃河濕地、黃河公園、陜州公園、天鵝湖濕地公園已實現了串連,向市民開放。往年濕地未經開發,一片荒蕪,天鵝只能飛去天鵝湖。黃河廊道開工建設后,濕地同步治理。去年開始,上萬只天鵝飛至黃河濕地,引來游客無數,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把生態保護作為“先手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增綠護水為重點,強力推進“十百千萬億”工程,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18條黃河一級支流綜合治理全覆蓋。已完成函谷關到大壩全部9條支流治理,關停沿黃排污企業800余家,治理小流域127條,弘農澗河等主要支流水質從劣Ⅴ類治理到Ⅱ—Ⅲ類之間,實現了城市生態水系良性循環,今年將實現境內18條黃河一級支流綜合治理全覆蓋。

百里黃河濕地生態修復效果顯著。清理黃河濕地違規企業24家(處),拆除違規設施面積21.49萬平方米,生態修復面積185.54萬平方米,穩定和擴大濕地面積。因地制宜建設濕地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不斷提高,野生鳥類在三門峽市黃河濕地保護區棲息越冬數量達100余萬只300余種,特別是在黃河庫區越冬的大天鵝數量達15395只,占全國總量的73.1%,創歷史最高記錄,分布區域由過去的十幾平方公里擴大到一百多平方公里,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白天鵝核心棲息地。百里沿黃復合型生態廊道建設已完成72.5公里,綠化面積1.622萬畝,栽植各類苗木104.51萬株,修復濕地3000余畝,生態廊道功能初步顯現,成為全省廊道建設的示范性標志工程。目前,二三期同步實施,年底前將實現230公里全線貫通。

千里城市綠廊基本形成。持續開展國土綠化提速提質行動,積極推進城鄉綠化美化,加快森林三門峽建設,高標準完成國土綠化目標任務。截至目前,全市共新增造林37.84萬畝,義務植樹726.3萬株,森林鄉村示范村綠化7172.02畝,國家儲備林項目營造林4.38萬畝,建設城郊南山北嶺生態屏障示范點3個,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0.72%,森林資源穩步提高。集生態防護、生態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千里綠廊”已基本形成。

萬畝礦山修復成效顯現。深入實施生態修復及綠色礦山建設“春霖”行動,累計修復礦山7.24萬畝,治理歷史遺留礦山1.1萬畝、持證礦山6.15萬畝。全面打響小秦嶺生態治理攻堅戰,累計投入77萬人次、1.89億元開展礦山治理修復,解決了50多年礦山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在“綠盾2017、2018”國家專項檢查行動中受到充分肯定,被列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先進典型。

億噸淤積泥沙綜合利用全面啟動。與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密切合作,加強水沙調節等重大問題研究,謀劃實施億噸淤積泥沙綜合利用工程,目前,《三門峽庫區庫容恢復及泥沙資源利用可行性論證》、《三門峽水庫2021年清淤試驗方案》已編制完成,即將進入實施階段。

推動高質量發展,引領帶動作用持續增強

立足比較優勢,努力探索符合三門峽特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堅持做大增量、優化存量、主動減量、提高質量,謀劃實施高質量發展項目,強化項目支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

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穩步推進。在果品、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優勢農業上持續發力,打造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帶。目前,30萬畝黃金蘋果產業帶、10萬畝棗林等特色水果產業帶、70萬畝中藥材產業帶和萬畝高山精品蔬菜產業帶已經形成,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建設、伏牛山香菇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有序推進,沿黃現代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初具規模。

產業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堅持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雙輪驅動”,持續強化延鏈補鏈強鏈,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升級,金渠集團通過上海黃金交易所可提供標準金錠企業資質驗收,中原黃金冶煉廠、國投金城冶金營收和利潤大幅提升,黃金珠寶業持續加快發展;寶武鋁業一期30萬噸鋁合金精深加工項目建成投產,恒康鋁業全面復產,寶武鋁業二期、鋁基新材料研發中心建設持續推進,鋁工業加快向中高端延伸和全產業鏈發展;陜州冶金工業園、明珠電冶等剛玉企業改造成效明顯,瑞爾新材料10萬噸低鈉白剛玉項目建成投產,頤萬新材料7萬噸鋁基納米材料項目開工建設,剛玉產業綠色化發展加快;峽光高分子材料公司5萬噸己二腈項目開工建設,人口密集區?;飞a企業搬遷改造任務全面完成;仰韶酒業加快推進“一莊五園”建設,營收逆勢增長30%,豫酒領頭羊的地位更加鞏固。

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寶鑫電子4萬噸銅箔二期、三期工程一段建成投產,匯盛銅業23萬噸銅精深加工項目落地開工,朝輝銅業10000噸壓延銅箔二期等項目加快推進,銅產業增加值連續三年增長30%以上,國家級銅箔研發中心和檢測中心加快創建,“中國銅箔谷”品牌進一步叫響,將成為全國重要的銅箔生產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銅產業基地;銳意泰克新能源商用車一期、易事特5G+科創園一期項目6個月內建成投產,創造了“三門峽速度”,猛獅科技、星能科技、中科芯時代等一批高科技項目快速推進;駿通汽車智能制造行業領先,化工機械公司被工信部認定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車重裝軌道交通產業鏈加快打造,21家企業完成鑄造產能評定,裝備制造產業不斷完善;澠池廣宇生物年產2000噸中成藥擴建項目建成投產,賽諾維制藥被認定為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祥化工年產2×10萬噸PBT項目二期、河南峽光年產5萬噸己二腈等項目加快實施,義馬、陜州兩個化工園區改造提升,將建成全省最大的精細化工產業園區。

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文化保護傳承成效顯著

將延續歷史文脈,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賦能高質量發展有效載體,全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著力保護黃河文化遺產。深入實施黃河文化遺產本體保護工程,高水平保護利用仰韶村、廟底溝、西坡、崤函古道等重要遺址,加力打造“早期中國”文明長廊。實施靈寶老子文化傳承振興工程、廟底溝和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北陽平遺址群保護性展示工程等項目10個,完成投資31.5億元。

深入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依托黃河沿岸142處文旅資源,謀劃實施文旅項目31個,總投資124億元,其中湖濱區沿黃文化公園、函谷關文旅港等20個項目正加快建設,黃河流域旅游目的地城市加速崛起。

積極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高標準籌備中國考古學暨仰韶文化發現和命名一百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持續辦好三門峽國際黃河文化旅游節、中國攝影藝術節等重大節會;出版了《文化三門峽》系列叢書,舉辦了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紀念“中國考古百年”等系列活動,多角度展現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成果;陜州區地坑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被河南省文旅廳命名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陜州鑼鼓書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虢州石硯、盧氏烙畫等11個項目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名單。

強化對外宣傳展示。仰韶科技有限公司、弘焱文化傳播公司等7家文創企業40余件文創產品納入全省“黃河之禮”文創平臺。開行10趟“三門峽·天鵝號”高鐵旅游專列、12趟“天鵝號”普通旅游列車以及中國首列“天然氧吧專列·三門峽號”,推出集火車、美景、人文、歷史“四合一”的高品質旅游服務。

“黃河環繞而過,帶來了厚重的文化底蘊,也帶來了風光無限的生態自然。”三門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三門峽市將深刻貫徹落實總書記“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的講話精神,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為實現“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相信未來,逶迤而去的黃河在三門峽有多長,與她蜿蜒同行的綠廊便將延伸多遠,“以綠蔭城,以水潤城,以文化城”,三門峽的未來會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