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陳曦:用工程化數字化駕馭碳循環,做大做強碳中和產業

2021-05-18 10:17 中國發展網
碳中和 循環經濟 能源轉型

摘要:為了降低成本,應該轉換原有思路,與其開展高成本的工業化集中捕集,不如引入分布式空氣捕集,并耦合碳元素的商業化利用。分布式空氣捕集可在任何行業、任何生產生活場景、室內或室外進行不同規模的二氧化碳捕集。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為共同探討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將會為我國社會發展帶來哪些科技創新和產業機遇,盤古智庫日前舉辦“碳中和目標帶來的科技創新與產業機遇”專題研討會。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哥倫比亞大學地球與環境工程系終身教授、地球工程中心主任陳曦作《碳中和天平右端帶來的顛覆性科技創新和產業機遇》主題發言。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參會,盤古智庫執行理事長、國能中電能源集團董事長白云峰主持。

陳曦在發言中表示,“碳中和”僅是我國減碳事業的第一個階段性目標,更加長遠的目標是從“碳中和”(相對零排放)到“凈零排放”(絕對零排放),再到“負碳排放”(絕對零排放)。碳達峰碳中和也不僅是氣候變化問題,還與大國博弈密切相關,我國既要面對發達歐美國家以碳排放過高為由可能限制我國發展的困境,又要克服過往幾十年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結構慣性。

如果將碳中和形象化地比作天平,天平左邊是碳排放量,天平右邊則是現在的工業體系或者整個社會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碳匯的量,需注意:第一,左端和右端同樣重要,只有左右達到平衡才有可能實現凈零排放;第二,左端或者碳排放基本上是工業造成的,所以右端不能僅僅寄希望于自然生態系統,而是要利用工程化、數字化的手段掌控和駕馭碳循環,做大做強碳中和天平右端,可以減緩天平左端能源結構調整的壓力。

在發言中,陳曦引入CCUS的產業布局模式,即碳的多源捕集、綜合利用與大規模封存。但我國當前的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碳封存經濟效益低下,未能有效綜合利用所捕集與封存的碳,這樣使得捕集端與封存端都無法產業化運轉,CCUS難以實現產業鏈。其原因是運營成本過高,傳統的空氣捕集技術存在嚴重不足。

為了降低成本,應該轉換原有思路,與其開展高成本的工業化集中捕集,不如引入分布式空氣捕集,并耦合碳元素的商業化利用。分布式空氣捕集可在任何行業、任何生產生活場景、室內或室外進行不同規模的二氧化碳捕集。由于分布式碳捕集裝置可以小型化,可根據實際應用場景決定設備安放的規模與投資額。這降低了初始投資與傳輸距離,為二氧化碳的商業化應用打開了空間,包括農業、建材、能源轉化等方式。

碳中和天平右端帶來的顛覆性科技創新和產業機遇就是用工程化的手段掌控和駕馭碳循環,通過分布式的按需捕集,結合多路徑分濃度綜合利用,實現封閉式碳循環,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以創新鏈驅動CCUS產業鏈,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賽道。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樹立了我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彰顯了大國擔當,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動力引擎。碳中和目標可望催生一批新產業、新賽道,把二氧化碳變廢為寶,產生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

盤古智庫執行理事長白云峰為陳曦頒發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聘書。國能中電能源集團總裁、副總工程師江浩,國能中電環保公司副總工程師李永旺,全國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經濟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相均泳,盤古智庫秘書長周曉光等參加研討會。

責任編輯:楊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