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京津冀交通生態產業公共服務等協同發展重點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

2021-06-11 14:53 中國發展網
京津冀協同發展 優化營商環境 要素市場化配置

摘要: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產業承接地,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是破解產業協同發展堵點難題的著力點。北京將進一步加強與天津和河北兩地政府的溝通協作,共同改善區域營商環境,各級政府需要進一步提升服務意愿和能力,共同打造一個公開透明、公平競爭、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在京召開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日前,以“進入激發首都領頭功能的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階段”為主題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在京舉行。北京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市委市政府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李文紅介紹一下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展和成效。如推動交通生態產業公共服務等協同發展重點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一是一體化交通網絡連起來。京張高鐵開通運營,京哈高鐵全線貫通,大興國際機場北線高速東延段通車,環首都一小時交通圈逐步擴大。

二是生態環境好起來。2020年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是每立方米44微克,比2014年下降了51%。協同推進北京河北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北京天津風沙園治理,共筑綠色生態屏障。

三是產業對接協作串起來。北京與曹妃甸示范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總體規劃落地實施,自貿片區正式掛牌,綜合保稅區獲得批準,支持張承生態功能區綠色發展,共建北京張北云計算產業基地。

四是協同創新步伐快起來。目前中關村企業在天津、河北設立了8800多家分支機構,北京、天津和河北達成了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了1400億元,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新增注冊企業超過2千家。

五是老百姓獲得感多起來,推動北京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天津河北布局,成立了14個跨區域特色職教集團,開展教育協同幫扶項目,推動實施京張、京承、京保等重點醫療衛生合作項目,京津冀地區已有近200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了異地就診門診費用的直接結算。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也是一項艱巨的長期任務,工作推進中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和難點問題。”李文紅分析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和難點問題。

一是京津冀三地發展的差距仍然較大。城市規模和功能存在斷層,城市之間經濟聯系較弱,不同規模的城市間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和分布格局,制約了區域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仍處于建設時期,對廊坊北三縣等周邊區域的帶動作用還不夠強。

二是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交通一體化程度還不夠高,區域類城際鐵路,市郊鐵路高速公路的規模和通行效率與國際發達都市圈相比還存在差距。

三是京津冀內部的產業分工協作不足,關聯性不高,還存在斷鏈缺鏈問題,尚未形成區域間分工互補,上下游聯動配套的產業協同發展格局。

四是公共服務落差仍然較大,北京以外地區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配套不足,難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成為制約產業布局和當地企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產業鏈構造不完整,不配套,與公共資源服務不均衡等問題,相互交織,又進一步制約了產業和人口疏解,空間結構優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李文紅表示: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產業承接地,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是破解產業協同發展堵點難題的著力點。北京將進一步加強與天津和河北兩地政府的溝通協作,共同改善區域營商環境,各級政府需要進一步提升服務意愿和能力,共同打造一個公開透明、公平競爭、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充分發揮北京一核輻射帶動作用,按照通勤便捷,功能互補,產業配套的圈層結構,加快建設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動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主干構架;打造環京地區通勤圈,以一體化為目標,加強與環京周邊地區的發展協作,促進區域要素互補(指數)平衡。打造京津雄(安)功能圈;圍繞疏解和承接功能,推動城市副中心與雄安比翼齊飛,強化北京天津雙城聯動,促進京津雄地區功能互補;打造三軸節點城市產業圈,依托產業發展軸,加強區域節點城市的要素集聚,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協調聯動;增強節點城市的產業配套能力,積極擴大北京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協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促進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

責任編輯:楊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