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逆全球化沖擊下,制造業企業如何破局?

2021-06-30 16:52 中國發展網
制造業

摘要:面對我國制造業面臨的各種經貿風險,機工智庫建議,應該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提高風險應對意識,穩定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地位。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雜志、中國發展網記者 杜壯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創新成為影響和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在新技術的帶動下,我國制造業和社會發展都將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同時,我國作為全球制造業產業鏈的關鍵參與者,在逆全球化的沖擊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正日益突顯。

如何破局成為當下制造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難題。6月29日,在由工信智庫聯盟指導、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主辦的“百萬莊論壇:機工智庫發布會(2021)”上,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院長、機械工業出版社社長李奇表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過程中,主要國家在基礎技術掌控、關鍵技術應用、顛覆性技術研發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我國部分關鍵核心技術“斷鏈”的風險短期內不會緩解,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壓力會持續加大。

從問題出發

制造業作為我國三次產業中國際化程度最高、競爭力最強的領域,是我國深度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部門。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微落0.1個百分點,繼續位于景氣區間,制造業保持平穩擴張。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制造業投資兩年平均增速轉正。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0.4%,高于全部投資5.0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速為0.6%,1-4月份為下降0.4%。原材料制造業投資增長24.2%。

制造業平穩快速發展。以機械工業為例,到2020年底,機械工業資產規模和營業收入已分別達到26.52萬億元和22.85萬億元,實現利潤1.46萬億元,一大批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同時,我國自2009年起,就已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但產業大而不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表示,機械工業正經歷強基礎、補短板、揚優勢、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實現平穩健康發展面臨多方面挑戰,產業基礎能力相對薄弱,產業鏈供應鏈還難以做到安全可控,加上國際形勢惡化,我們需要從問題出發,深入思考如何加快高質量發展問題。

機工智庫研究員魯欣認為,當前,國際經貿規則面臨重構,制造業的地位顯得更加突出。可以概括為是一種大“變局”。各國紛紛推出相關戰略、加強科技競爭、關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這一切都源于產業技術的變革,數字技術主導的新一輪技術革命給全球產業分工、價值鏈、貿易、投資等帶來全面而深刻的影響,整個世界正處于新老規則交叉的混沌期。

面對我國制造業面臨的各種經貿風險,機工智庫建議,應該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提高風險應對意識,穩定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地位。

如何培育一批世界級的先進制造領先企業?

實際上,產業基礎薄弱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重要瓶頸。

機工智庫研究員、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戰略與規劃研究所所長助理司建楠認為,從底層架構看,衡量裝備制造業產業基礎能力的關鍵離不開三個重要方面,即創新能力、產業結構、人才隊伍。具體來說,從創新能力來看,底層基礎技術供給能力不足,共性技術平臺交叉布局、資源分散等問題突出,直接影響產業基礎能力提升。在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試驗驗證平臺供給不足,嚴重制約了高端裝備的技術熟化和產品迭代。從產業結構來看,長期以來重主機、輕部件的發展思維導致重點領域核心部件無法滿足整機配套需求,關鍵領域“短板”長期存在。從人才隊伍看,目前,裝備制造領域亟需的高、中、低端人才供給都存在嚴重不足,尤其是領軍人才和專業技能人才短缺,中層管理人才斷檔,大國工匠亟待培育。

在機工智庫研究員趙娟的眼中,中國的崛起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作為一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制造業增加值世界第一的大國,雖然中國制造業作為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在世界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是先進制造領域仍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級企業。

如何培育一批世界級的先進制造領先企業?趙娟解釋道,應從戰略轉型、創新引領、智造適配以及生態進化四個維度探索領先之道。“戰略轉型維度上,制造企業要在堅持領先發展宏大愿景不變的基礎上實現向生態戰略的轉型;創新引領維度上,制造企業要在堅持技術研發不變的基礎上強化技術投入的精準度、在堅持產品端創新不變的基礎上強化制造端根部技術掌控力;智造適配維度上,制造企業要在發揮超大規模制造優勢不變的基礎上強化超大規模智能制造和定制生產對于需求的適配;生態進化維度上,制造企業要在堅持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不變的基礎上強化基于場景平臺的生態進化。”

機工智庫研究員、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先進制造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陳琛表示,機工智庫在調研中已經發現各個行業中涌現了一批產業集群和企業集團,他們在開展積極的轉型,構建新的知識網絡或數據網絡。一旦能夠“結網”成功,他們將會在創新效率和制造效率上取得領先,甚至會重新定義價值的創造方式,成為真正的行業引領者。

如何實現數字化?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以及工業4.0的興起,全球已進入以萬物互聯、數據驅動、軟件定義、平臺支撐、智能主導為主要特征的數字經濟時代,制造企業不管是在增長速度、價值創造還是戰略舉措等空間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制造業企業紛紛投向數字化的懷抱。

在趙娟看來,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帶來時代變革。20年前,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涇渭分明,而現在,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發展下,以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引領,先進制造、新能源等前沿領域呈現群體突破發展的態勢,科技與產業向“智能、泛在、互聯、綠色、健康”方向融合發展,催生出大量互聯互通、智能交互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和新業態,數字時代已然到來。

陳琛表示,機工智庫通過深入調研,發現在數字時代,價值創造已經越來越具有網絡化的特征,各種產業鏈縱橫交錯、相互支撐,并最終產生一系列產品和服務。創新的本質是新的價值網絡的產生,替代舊的價值網絡。構成這些網絡線條的重要成分是資金流、知識流、數據流等,其中知識流和數據流是關鍵。

“目前,在物理世界之下,巨大的數字洪流正在襲來。對于制造業而言,圍繞數據創造新的價值也成為重要議題。”陳琛表示,當前制造業發展中資本和人力資源投入都受到限制,數據作為新的資源進入,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擴大生產函數邊界。更重要的是,在數據驅動條件下,生產模式和生產組織方式發生重大變革,生產系統隨之重構,占據優勢地位的企業可以更快、更低成本向市場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在復雜的經濟技術環境下,中國制造有可能走出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己的模式。

責任編輯:劉丹陽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